镇馆之宝:元末缠枝牡丹纹青花瓷罐。
这件馆藏文物高28cm,口径20cm,腹径33cm,底径18.3cm,其造型为元代罐类中的饱满型。
元末缠枝牡丹纹青花瓷罐主要纹饰是缠枝牡丹。
红网湘潭站8月3日讯(记者 凌雨晴 通讯员 谢娟)沧海桑田,岁月变迁,时间的流逝带走了过往记忆,却也在不经意间为后世留下一笔宝贵财富。在湖南省湘潭市博物馆三楼的展厅里,一件来自元朝的缠枝牡丹纹青花瓷罐静静地立在玻璃柜中,沉淀着千年的历史文化。
“元末缠枝牡丹纹青花瓷罐是我们的馆藏一级文物,也是我们的镇馆之宝。”湘潭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件馆藏文物高28cm,口径20cm,腹径33cm,底径18.3cm,其造型为元代罐类中的饱满型,即,腹径长于高度、罐直口、短颈、鼓腹、浅圈足、内外施白釉、外壁以青花为饰,花纹繁密,由上至下分为五层:缠枝花叶、缠枝莲花、缠枝牡丹、卷草、仰莲瓣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是君子所尚,莲花象征纯洁,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长期以来被人们当作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元青花主要纹饰是缠枝牡丹,肩部的缠枝莲与近底部的仰莲,夹着中部主纹缠枝牡丹,寓意莲生富贵。
全世界元青花数量加起来不足400件。由于元代青花瓷传世量少,从明初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学术界一直认为没有元青花。而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元代统治者非常重视对外贸易,许多大而精美的瓷器远销欧洲和中东,在元朝廷和贵族却很少使用元青花瓷。加上元建筑被大肆破坏,元朝典籍资料等被大量焚烧,直到明成祖时期才对元朝历史进行了修撰和补充,但还是造成了元朝某些历史的缺失,而元青花也湮没在了历史的迷雾中。直到上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波普博士发表了几篇关于中国14世纪瓷器的著作,才引发了人们对元青花的关注,重新进入大众视野。
补充知识:
“宋代青花为什么没有发展?元代青花为什么突然成熟?”原来,青花这种纹饰是从唐代开始出现的,但产量极少,没有传承下来。到了宋代,上至君王下至百姓,他们的审美趣味与唐代大相径庭。著名的唐三彩,造型大胆、色彩艳丽,而宋代的人们却喜欢深沉内敛的单色瓷,追求器物的釉色美,像白瓷、青瓷等。到了元代,这种马背上的民族豪迈大气,更喜欢大件器形,受伊斯兰风格的影响,颜色也是追求浓郁繁密,于是青花瓷应运而生,从而一举奠定了青花这种纹饰作为中国瓷器主流审美品位的霸主地位。而元代景德镇的工匠发明了二次元法并制作出了成熟的青花瓷,也一举奠定了景德镇作为中国瓷都,明清官窑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