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颜松柳受邀为北京故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临摹故宫博物院藏三尊德化明清观音瓷塑,几经修改,从形似到形神兼备,这是一场耗时近三年的艺术感悟之旅——
以匠人之心 让瓷塑“说话”
如今,将博大高深的中国文化及传统工艺元素,与明快随意的现代设计技巧相结合,正在工艺设计领域掀起热潮。简洁圆融,去繁求精,充满令人惊叹的创意!
作为德化当时最年轻的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颜松柳正不断探索将传统技艺精髓在现代生活中发扬光大的道路。2014年,故宫博物院专家来到他的工作室参观交流时,对其作品十分欣赏,并邀请他为北京故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临摹三尊明清观音塑像。他花了近三年时间,前后修改四次,临摹作品终于达到形神兼备。
□本报记者 许文龙/文 颜松柳/图
在追求艺术的过程中,颜松柳总是全身心投入。
【大师名片】
颜松柳,男,1977年8月出生于德化。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技师,现任德化县瓷言坊陶瓷工艺有限公司总经理、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客座教授。荣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福建青年五四奖章”等,被评选为“中国收藏家喜爱的陶瓷艺术大师”“福建省技术能手”“泉州市青年拔尖人才”“泉州市高级人才”“德化县十佳工艺美术人才”。作品多次获得“金凤凰”“百花杯”“大地奖”等国家级专业评比金奖,《春风得意马蹄疾》分别被中国工艺美术馆、英国珍宝博物馆收藏,《一苇渡江》分别被英国珍宝博物馆、福建博物院收藏,《观沧海》被福建工艺美术珍品馆收藏,《抱琴观鹤》被韩国国立江原大学收藏,《礼·乐》被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艺术博物馆收藏。
艺术感悟 传统的东西才是最难的
斯文、从容,微笑中散发着平和恬淡的儒雅,这是刚满40岁的颜松柳给人的第一印象。虽然刚过不惑之年,但他已是“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2000年10月作品《模特印象》就被收藏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2006年10月《一苇渡江》入选中国美术馆全国陶瓷艺术邀请展、2008年9月《钟馗》获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大会学术交流优秀作品奖、作品《春风得意马蹄疾》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馆。
传递社会和谐的《礼·乐》,表现修道顿悟的《禅·莲》,抒发万丈豪情的《观沧海》,蕴含人生哲理的《东坡观潮》……一件件雕琢精美的白瓷分布在“瓷言坊”展厅里的不同角落,这些瓷塑多以人物为主,造型各异,神态万千,每一尊都独具韵味,吸引来者驻足赏析。最令颜松柳深有感触的则是展厅中间的三尊观音塑像。
这三尊观音塑像是他应北京故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邀请,临摹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德化窑明清观音塑像:《坐岩观音》《骑狮观音》《渡海观音》。“刚开始,我对传统的东西不太在意,觉得随着年龄增加,自然就会懂。但后来发现,其实传统的东西才是最难的,尤其是人物,其中佛像比普通人物更难,因为它是抽象的,不仅要做出自己心中的佛,还要得到大家的认可,这是很不容易的。”颜松柳说。
追求神韵,不仅要注重外观相似,更应着重于内心表达。图为颜松柳的《坐岩观音》临摹作品。
早年结缘 在家门口见到故宫德化瓷
2011年11月,由故宫博物院、中国古陶瓷学会、福建省文物局、德化县政府共同主办的2011中国瓷都德化窑学术研讨会在德化开幕,研讨会的主题为“中国白的故乡,瓷艺术的摇篮”。作为其中一项重要活动,故宫从所收藏的德化窑古瓷器中挑选出25件精品,带回它们的诞生地,与当地陶瓷工艺师、陶瓷爱好者近距离接触,其中就包括这三尊观音塑像。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35万件古陶瓷中,有700多件明清时期的德化窑瓷器,其中54件属于清宫旧藏。
“在家门口就能近距离地感受古代流传下来的德化白瓷精品,这是多么难得的机会。”那时,刚在德化陶瓷界崭露头角的颜松柳听到这个消息后兴奋不已,在正式展览的首日,便迫不及待地前往参观。当现场看到明末清初何朝水《坐岩观音》作品时,他惊叹不已,被那精湛的工艺深深折服。
“何不照着这些经典临摹学习?”突然,他萌生了这样的想法,便认真观察,多角度揣摩,在脑海中记下了作品的图像。回到家后,他拿来泥巴开始临摹。然而等泥塑成型后,他仔细端详后发现,其与原作中的观音形象仍有差别。他耐心地修改了几次,但还是找不到感觉,无奈只好放弃。
故宫专家胡国强(右)到访瓷言坊,与颜松柳(左)正在探讨《渡海观音》泥塑造像。
受邀临摹 耗时一年方才达到“形似”
201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故宫博物院的专家深入德化考察调研,颜松柳的工作室有幸成为其中一站,只可惜当时他正在外地出差,与专家一行未能谋面。两个月后,他接到故宫博物院专家打来的电话,邀请他临摹三尊清代福建德化窑观音塑像。得知其中就有那尊久久不能释怀的《坐岩观音》造像时,他惊喜不已,回想起当时未能临摹成功的往事,他感叹这“也许是冥冥之中的缘分”,刚好能完成此前未竟的心愿。
各项瓷塑技艺早已炉火纯青的颜松柳一度认为,临摹这三尊观音塑像难度不大,甚至豪气地答应半年内便可全部完工。此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半年后将三尊临摹成品寄送到北京。“不行,跟原作还有差别。”专家们的一致意见令他始料未及。后来他才知道,临摹古人作品,通俗点说就是要高仿,不能有半点自己创作的意味,于是,他再次揣摩研究,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无奈再次被退回。“一些细节还不够完美,还要再修改。”专家们说。经过深入细致的研究,2015年5月他信心满满地带着第三次修改后的作品来到北京。这次专家们终于没再挑他作品形体上的毛病,而是说“形体上已经没问题了,但看起来还是差了点神韵。”但是神韵到底差在哪?专家们却没说明白。
颜松柳临摹的《渡海观音》形神兼备
柳暗花明 观画展悟出“神韵”真谛
当时,听完专家意见,颜松柳一头雾水地在故宫博物院内闲逛,刚好故宫武英殿书画馆正在举办春季特展,其中既有晋唐宋元的稀世孤本,也有明清各个画派名家的代表作品,于是他便前往参观感受经典。看着一幅幅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典书画作品,他犹如置身于书画艺术的浩瀚海洋中。“作为后人,我在欣赏这些书画作品时,通过观察作品的用墨和笔触,仿佛能体会作者创作时的心情以及作品所要表达的含义,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慢慢地,他似乎体会到其中奥义,找到自己作品中缺乏神韵的症结:只注重作品外观的相似,忽略了人物内心的表达。
“以‘坐岩观音’为例,原作中的观音让人看了以后,仿佛能与她沟通交流。我在诉说,她在倾听。”回到德化后,他将原本因担心烧制变形而挺直的雕像身体改成微微向前倾,同时眼神中多了与观者的交流。去年年底,他带着修改后的作品再次来到北京,终于获得专家们的一致认可。此时,距离他受邀临摹已过去快三年时间。
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是传统工艺的强大之处,图为颜松柳的《骑狮观音》临摹作品。
收获心得 作品应是内心的真情流露
“这尊‘骑狮观音’神态安详、动态轻盈,观音座下的狮子能感觉到一丝野性,但因有观音坐着又显得十分乖巧。我个人的体会是,狮子代表着人性中的‘贪嗔痴慢疑’等欲望,而观音代表着佛法和知识。”颜松柳说,每个人都会有欲望,但要通过学习,去控制和平衡这种欲望,这些正是这尊作品想要表达的内容。
“作者在塑造这尊观音时,有一种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这是现在很多创作者所缺乏的。”他说,现在有些创作者为了赶工赚钱,其雕塑作品流露出来的都是功名利禄,十分的浮躁。当下社会提倡“工匠精神”,作为一名陶瓷创作者和传承者,他更加坚定地认为雕塑每件作品,都要是内心的真情流露。“临摹这几尊观音塑像,让我感受到传统工艺的强大在于内心。只有让内心的善良和唯美真情流露,才能真正受到大众的认可。”他笑着说。
求变创新 继承传统的同时更要有所引领
传统不仅是几条衣纹,更是一种精神的体现,是创作者在当下生活状态中,表现社会大环境的一种心情和感悟。在其临摹的故宫博物院三尊观音中,有一尊观音立像的作者名叫笋江山人。这尊观音虽然在衣纹上不及另外两尊,但整体清秀的美感流露出一种恬静美,与传统印象中观音慈爱的形象不同。“能感受到作者有一种创新的想法和理念,希望创作出一件与别人不一样的作品。”他在临摹这尊雕塑时,能感受到作者所处在那个时代,迫切想要突破传统的愿望。这与他在创作过程中,内心的挣扎又是何其相似。在展厅的另一处角落,一尊“和平观音”的塑像亭亭玉立。这尊观音取荷花和净瓶的谐音,构图上一横一竖简约明了,表达了祈求世界和平、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望,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在创作这尊观音时,他感觉自己与笋江山人的心境一样,希望创作出全新的作品。
“传统的东西有它的时代感,那个时期文化造成的形象,是有其特定的形神韵。”他觉得,临摹古人的作品,不能只是临摹它的神态,更应该是深究作者所处的时代、创作的历史背景,这样临摹时更能感同身受。每个时代的优秀创作者都要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在个人修养、思想境界以及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有所引领。
《一苇渡江》被英国珍宝博物馆、福建博物院收藏
灵感源泉 文摘诗词传记汇成大脑资料库
颜松柳自小生活在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环境中,在就读于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校期间,父亲带他到百年老字号“蕴玉瓷庄”拜师学艺。有着扎实西洋美术功底的颜松柳入门快,对瓷艺的浓厚兴趣也推动着他不断前行。毕业后,颜松柳先是进入福建省工艺美术学校雕塑系进修,又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系学习深造。
2005年,颜松柳成立自己的个人工作室,并取名“瓷言坊”,顾名思义就是让陶瓷自己“说话”。“让观者通过我的作品能了解作者背后想表达的情感。”他说,很多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让人看后都被作品本身的形象感动,而非被作者的形象感动。
平日里,他喜欢逛书店,喜欢看一些大众类的文摘、诗词歌赋、历史人物传记等。这些平时的积累在他脑中形成了一个资料库,更是灵感源源不断的源泉。“对我来说,创作就像是天马行空,随时随地都在创作。有时可能只是偶然聊天勾起的回忆或想法,我脑海中就会想着怎么去展现出来,立即拿起泥巴开始做,有时也可能是等一个星期想好后,再开始创作。”创作时,他喜欢全身心投入其中,与陶瓷融为一体,希望做出来的每件雕塑都形神兼备。
传道授艺 鼓励弟子培养自己的想法
如今,他儿女双全,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对于未来是否让孩子继承这门技艺,他则看得很开,认为最终要看孩子是否感兴趣。如果失去兴趣,仅仅只是为了赚钱,是做不出好作品。“当初做这行时,单纯就是因为兴趣使然,从未想到今后能通过这门技艺买房、买车、建造自己的厂房。赶上好时代是我的幸运,我也倍加珍惜。”他笑着说。
中国传统文化很多时候讲究师承,徒弟拜师学艺,师父将优秀的文化和技艺传承给下一代。一路走来,他认为拜师首先是被老师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不仅要学习瓷塑这门传统的技艺,更要学习老师创作时的好心态。同时,作为徒弟一定要虚心好学,要有一颗上进心。如今,他前后也带过二十几个徒弟,有的徒弟现在已是泉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我鼓励徒弟们创新,在创作中要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亦步亦趋地跟着师父,也支持他们学成后自立门户。”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