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使者“中国白”再出发——德化白瓷艺术展亮相国博
人民政协网北京8月14日电由福建省文化厅、中国国家博物馆、泉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德化县人民政府承办的丝路使者“中国白”再出发——德化白瓷艺术展新闻发布会13日在北京举行。据了解,此次“德化白瓷艺术展”将于8月20日至9月1日亮相国博,同步推出德化白瓷艺术展作品集,在展览落幕之日将有一批大师作品入藏。
发布会现场
发布会现场
据介绍,本次展览分为两个区域和主题,在国家博物馆北2和北3两个展厅共展出106位德化陶瓷艺术家181件作品。第一个展厅为“云端高淼”,第二个展厅为“人间万象”。既有传统佛造像、人物塑像等规仿严谨的效古之作,也有日用陈设摆饰等机杼自出的清韵新品。众多陶瓷艺术家努力汲取古代先贤之精华,并与当代艺术语言相结合,作品具有鲜明的表现性和个人风格,充分展现德化的传统陶瓷文化和精美陶瓷艺术。
8月20日上午举行的《丝路使者“中国白”再出发》学术研讨会,由中国文物考古学会副理事长郑国珍主持,陶瓷界、考古界、艺术界、收藏界的领导专家和德化大师代表将围绕德化辽田尖窑址发掘考古的价值与意义、德化瓷烧制技艺等两个主题进行研讨。尤其是3700多年前,德化辽田尖窑址发掘考古印证了德化是中国最早青瓷制造地和中国龙窑起源地。
泉州市市委常委、副市长杨晓山介绍展览情况。
为配合此次展览,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了《丝路使者 “中国白”再出发——德化白瓷艺术展作品集》,为本次展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品集》图文并茂,彩色印刷,参展的106位艺术家的181件作品以及德化陶瓷博物馆的馆藏作品均选入《作品集》,今年评选出来的世界陶瓷之都的LOGO首次登上封面。开幕式现场,德化陶瓷界的大师、新秀以及参加第二届中法文化论坛活动之一——“中国白”国际艺术大奖赛国外艺术家驻地创作的外国朋友代表等接收了开封《作品集》。
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博士孙旭光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数字艺术研究所所长王艺回答记者提问。
德化县长刘德旺回答记者提问。
艺术家代表苏献忠回答记者提问。
在记者提问环节,学术主持孙旭光、策展人王艺、泉州市副市长杨晓山、德化县长刘德旺、艺术家代表苏献忠等就记者提出的关于德化陶瓷制作历史、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地位、德化白瓷的艺术收藏价值等问题逐一进行了解答。
据策展人王艺介绍,德化瓷的独特技艺在于雕塑,堪称“世界瓷雕之都”。德化瓷雕历史之久、题材之广、手法之多、水平之高、特色之著、影响之大是中国任何一个窑口都无法比拟的。特别是明代以来,以“瓷圣”何朝宗为代表的陶瓷雕塑大师,开创了捏、塑、雕、镂、贴、接、推、修“八种技法”, 作品造型优美,气韵生动,被视为“东方艺术珍品”。
孙旭光认为,当今德化瓷成为中外众多国家级博物馆竞相收藏的珍品和赠送贵宾的国家礼品。收藏爱好者和研究者甚众,英国收藏家唐纳利先生所著的《中国白──福建德化瓷》、美国收藏家罗伯特所著的《“中国白”──伟大的德化白瓷》、新加坡收藏家海利所著的《“中国白”──德化白瓷》等书对德化陶瓷作了详尽的论述。德化陶瓷的漂洋过海,极大程度地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对研究我国陶瓷史、经济史、海外交通史、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史都具有重要作用。
图为现场展出的德化白瓷作品:瓷塑《引福归堂》。
图为现场展出的德化白瓷作品:瓷塑《岁月静好》
德化陶瓷制作始于新石器时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德化瓷以“白”见长,瓷质致密,胎釉纯白,以温润、明净、典雅、精巧的玉质美感驰名中外,有“世界白瓷之母”、“世界白瓷看中国,中国白瓷看德化”的美誉。史料记载,德化瓷是古代“海丝”最重要的商品,比黄金还名贵。从北宋开始,德化窑一直以外销为主,从东亚、东南亚到东北非、中东,再到欧洲、美洲,直至今天的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
《丝路使者“中国白”再出发——德化白瓷艺术展》将在国博举办
图为《丝路使者“中国白”再出发——德化白瓷艺术展》新闻发布会现场。记者 吕家佐/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吕家佐)2017年 8月13日,记者在北京举办的《丝路使者“中国白”再出发——德化白瓷艺术展》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该展览将于8月20日至9月1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届时将展出106位德化陶瓷艺术家的181件作品,并举行展览作品集出版发行仪式、学术研讨会等系列活动。活动由福建省文化厅、中国国家博物馆、泉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德化县人民政府承办,泰华宸美术馆协办。
据主办方介绍,8月20日上午10:00将在国家博物馆西大厅举行德化白瓷艺术展开幕暨该艺术展作品集出版发行仪式;当日上午9:00-12:00,将举行《丝路使者“中国白”再出发》学术研讨会;9月1日,还将举行“中国白”作品捐赠仪式,届时将有一批大师作品入选国家博物馆珍藏。
此次展览分为设两个展厅,主题分别为“云端高淼”、“人间万象”,共展出106位德化陶瓷艺术家181件作品。其中既有传统佛造像、人物塑像等规仿严谨的效古之作,也有日用陈设摆饰等机杼自出的清韵新品。众多陶瓷艺术家努力汲取古代先贤之精华,并与当代艺术语言相结合,作品具有鲜明的表现性和个人风格,充分展现德化的传统陶瓷文化和精美陶瓷艺术。
开幕式当日举行的《丝路使者“中国白”再出发》学术研讨会,由中国文物考古学会副理事长郑国珍主持,陶瓷界、考古界、艺术界、收藏界的领导专家和德化大师代表将围绕德化辽田尖窑址发掘考古的价值与意义、德化瓷烧制技艺等两个主题进行研讨。尤其是3700多年前,德化辽田尖窑址发掘考古印证了德化是中国最早青瓷制造地和中国龙窑起源地。
当日发行的展览同名作品集,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作品集图文并茂,彩色印刷,此次参展作品以及德化陶瓷博物馆的馆藏作品均选入,今年评选出来的世界陶瓷之都的LOGO首次登上封面。发行仪式现场,德化陶瓷界的大师、新秀以及参加第二届中法文化论坛活动之一——“中国白”国际艺术大奖赛国外艺术家驻地创作的外国朋友代表等将接收开封的作品集。
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博士孙旭光认为,当今德化瓷成为中外众多国家级博物馆竞相收藏的珍品和赠送贵宾的国家礼品。收藏爱好者和研究者甚众,英国收藏家唐纳利先生所著的《中国白──福建德化瓷》、美国收藏家罗伯特所著的《“中国白”──伟大的德化白瓷》、新加坡收藏家海利所著的《“中国白”──德化白瓷》等书对德化陶瓷作了详尽的论述。“德化陶瓷的漂洋过海,极大程度地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对研究我国陶瓷史、经济史、海外交通史、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史都具有重要作用。”
附:德化陶瓷简况
德化是千年古县,位于福建省中部、泉州市北部,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建县,取名“德化”,有“以德化民”之意。德化陶瓷制作始于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是我国三大古瓷都之一、民窑的典型代表。德化陶瓷以“白”见长,瓷雕技艺享誉天下,早在宋元时期就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口商品,被誉为“中国白的故乡、瓷艺术的摇篮”,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德化现有陶瓷企业2600多家,从业人员10多万人,是全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国家级出口陶瓷质量安全示范区,获评中国瓷都、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荣膺全球首个“世界陶瓷之都”。
图为展览主办方及嘉宾介绍展览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本网记者 吕家佐/摄
图为现场展出的德化白瓷作品:瓷塑《引福归堂》。本网记者 吕家佐/摄
图为现场展出的德化白瓷作品:手绘瓷瓶《高风亮节》。本网记者 吕家佐/摄
图为现场展出的德化白瓷作品:瓷塑《岁月静好》。本网记者 吕家佐/摄
丝路使者 “中国白”再出发 德化白瓷艺术展8月20日国博开幕
丝路使者“中国白”再出发——德化白瓷艺术展发布会现场
(雅昌艺术网讯)8月13日,丝路使者“中国白”再出发——德化白瓷艺术展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主办方向媒体发布:8月20日上午10:00,德化白瓷艺术展开幕暨《丝路使者 “中国白”再出发——德化白瓷艺术展作品集》出版发行仪式将在国家博物馆西大厅举行,并于当日上午11:00-13:00在国家博物馆举行《丝路使者“中国白”再出发》学术研讨会。展览由福建省文化厅、中国国家博物馆、泉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德化县人民政府承办,泰华宸美术馆协办。展览展出时间为8月20日至9月1日。
出席新闻发布会的嘉宾包括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博士孙旭光,泉州市常委、副市长杨晓山,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美术学博士、经济学博士、数字艺术研究所所长王艺,德化县领导刘德旺、陈坚宏等,以及中央、海外驻京和福建省、泉州市主流新闻媒体等记者100多人出席新闻发布会。
泉州市常委、副市长杨晓山介绍德化白瓷艺术展的总体情况
首先,泉州市常委、副市长杨晓山介绍了德化白瓷艺术展的总体情况:展览分为两个区域和主题,在国家博物馆北2和北3两个展厅共展出106位德化陶瓷艺术家181件作品。第一个展厅为“云端高淼”,第二个展厅为“人间万象”。既有传统佛造像、人物塑像等规仿严谨的效古之作,也有日用陈设摆饰等机杼自出的清韵新品。众多陶瓷艺术家努力汲取古代先贤之精华,并与当代艺术语言相结合,作品具有鲜明的表现性和个人风格,充分展现德化的传统陶瓷文化和精美陶瓷艺术。
据了解,开幕当日的《丝路使者“中国白”再出发》学术研讨会,由中国文物考古学会副理事长郑国珍主持,陶瓷界、考古界、艺术界、收藏界的领导专家和德化大师代表将围绕德化辽田尖窑址发掘考古的价值与意义、德化瓷烧制技艺等两个主题进行研讨。尤其是3700多年前,德化辽田尖窑址发掘考古印证了德化是中国最早青瓷制造地和中国龙窑起源地。
此次展览学术主持、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博士孙旭光
此次展览策展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美术学博士、经济学博士、数字艺术研究所所长王艺
为配合此次展览,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了《丝路使者 “中国白”再出发——德化白瓷艺术展作品集》,为本次展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品集》图文并茂,彩色印刷,参展的106位艺术家的181件作品以及德化陶瓷博物馆的馆藏作品均选入《作品集》,今年评选出来的世界陶瓷之都的LOGO首次登上封面。开幕式现场,德化陶瓷界的大师、新秀以及参加第二届中法文化论坛活动之一——“中国白”国际艺术大奖赛国外艺术家驻地创作的外国朋友代表等接收了开封《作品集》。
在记者提问环节,学术主持孙旭光、泉州市常委、副市长杨晓山、德化县长刘德旺、策展人王艺、艺术家代表苏献忠等就记者提出的关于德化陶瓷制作历史、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地位、德化白瓷的艺术收藏价值等问题逐一进行了解答。孙旭光认为,当今德化瓷成为中外众多国家级博物馆竞相收藏的珍品和赠送贵宾的国家礼品。收藏爱好者和研究者甚众,英国收藏家唐纳利先生所著的《中国白──福建德化瓷》、美国收藏家罗伯特所著的《“中国白”──伟大的德化白瓷》、新加坡收藏家海利所著的《“中国白”──德化白瓷》等书对德化陶瓷作了详尽的论述。德化陶瓷的漂洋过海,极大程度地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对研究我国陶瓷史、经济史、海外交通史、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史都具有重要作用。
德化县县长刘德旺介绍德化县陶瓷事业现状
陶瓷艺术家苏献忠先生代表艺术家致辞
德化是千年古县,位于福建省中部、泉州市北部,被称作世界陶瓷之都。据德化县县长刘德旺介绍,德化县现在总人口33万人,其中一半人口从事陶瓷事业,现有陶瓷企业2600多家,2016年产值199.5亿元,是全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国家级出口陶瓷质量安全示范区,获评中国瓷都、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荣膺全球首个“世界陶瓷之都”。
德化陶瓷简况
1、 德化陶瓷制作始于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德化陶瓷制作始于新石器时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主要产品体系:原始时期印纹陶,夏商时期原始青瓷,唐代青釉瓷,宋元青白瓷,明清白瓷,清代青花瓷,现代工艺瓷。
陶瓷制作始于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3700多年前的夏商时期就制作成原始青瓷。唐末五代,德化陶瓷初具规模,出现世界第一部完整的陶瓷专著《陶业法》(比欧洲出现同类的陶瓷工艺专著早了八百多年),绘制了世界上第一幅陶瓷工厂规划设计图《梅岭图》。宋元时期,产品以青白瓷为主,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明代,所生产的白瓷瓷质致密,胎釉纯白,以温润、明净、典雅、精巧的玉质美感驰名中外,被誉为“象牙白”“鹅绒白”,标志着白瓷制作工艺达到颠峰,代表了世界白瓷生产的最高水平,有“世界白瓷之母”“世界白瓷看中国,中国白瓷看德化”的美誉。明代又是德化窑瓷雕艺术最为繁盛的时期,出现了以何朝宗为代表的一大批瓷塑艺术大师。清代,青花瓷成为德化窑生产的主流,窑址遍布全县各地、多达177处,产品大量销往全国各地以及东南亚、非洲等世界各地。“泰兴号”沉船发现的35万件德化青花瓷器,进一步证明德化瓷的生产和外销在清代达到鼎盛时期。晚清民国以后,德化瓷业走入低谷,但少数民间艺人仍坚持制瓷事业,如民国时期的苏学金、许友义等, “捏塑瓷梅花”“木兰从军”“关公”等作品先后在巴拿马、英国、日本等国际博览会上斩获金奖。新中国成立后,德化陶瓷业又获得新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传统瓷雕、出口工艺瓷、日用瓷三大产品体系,品种繁多,题材广泛。1993年李鹏总理为德化题词“德化名瓷,瓷国明珠”;2006年,德化瓷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用工艺陶瓷产业集群被评为中国百佳产业集群,是全国最大的工艺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国家级出口陶瓷质量安全示范区;2015年,联合国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授予德化 “世界陶瓷之都”称号。
2、 德化陶瓷古窑址遍布全县18个乡镇共计245处
德化瓷窑遍布于全县18个乡镇60多个行政村。根据普查,迄今德化已发现西周原始青瓷遗址1处,唐宋元明清历代古瓷窑址238处,古陶窑址6处。窑址之多,分布之广,冠于福建省,在全国也是少见的。早在3700多年前的夏商时期,德化出现了原始青瓷制作,2007年,三班镇辽田尖山发现夏商原始青瓷窑址,存有许多原始瓷片和陶片,上有“戳点纹”“绳纹”“网纹”等原始青瓷典型花纹。这说明了德化窑与浙江德清窑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烧制原始瓷的古窑,有力佐证了德化是世界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3、 德化瓷最大的特点是:白
因瓷土品质优良,含铁钛等杂质成分少,洁白细腻,所以德化瓷以“白”见长,瓷质致密,胎釉纯白,以温润、明净、典雅、精巧的玉质美感驰名中外,被誉为“象牙白”、“鹅绒白”。 法国人将德化白瓷命名为“中国白”,认为是“中国瓷器之上品”,标志着白瓷制作工艺达到颠峰,代表了世界白瓷生产的最高水平,有“世界白瓷之母”、“世界白瓷看中国,中国白瓷看德化”的美誉。
4、 德化瓷最独特的技艺是:瓷雕
德化瓷的独特技艺在于雕塑,堪称“世界瓷雕之都”。德化瓷雕历史之久、题材之广、手法之多、水平之高、特色之著、影响之大是中国任何一个窑口都无法比拟的。特别是明代以来,以“瓷圣”何朝宗为代表的陶瓷雕塑大师,开创了捏、塑、雕、镂、贴、接、推、修“八种技法”, 作品造型优美,气韵生动,被视为“东方艺术珍品”,从而“天下共宝之”。 2006年,德化瓷烧制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现今,德化已成为全国白瓷雕塑历史最久、规模最大、品种最多、质量最优、技术最先进、发展最迅速、后劲最强的窑口。
5、 德化瓷是古代“海丝”最重要的商品,比黄金还名贵
从北宋开始,德化窑一直以外销为主,从东亚、东南亚到东北非、中东,再到欧洲、美洲,直至今天的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中国首个出口陶瓷质量安全示范区。
宋元时代:随着泉州港的崛起,德化陶瓷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三大主要输出商品(茶叶、丝绸、陶瓷)之一,成为中国古陶瓷外销史上最早大量外销的中国陶瓷产区。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在他的游记中盛赞德化瓷器:“既多且美。”当他归国时带回的德化瓷珍藏在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被称为“马可·波罗瓷”,成为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件到达欧洲的中国瓷器。
明代,德化白瓷大量进入欧洲,迅速在欧洲风靡起来,以超越黄金的价格,成为上流贵族追逐的对象。欧洲皇室贵族将德化陶瓷看作是财富、地位和品位的象征,极力研究、仿制德化陶瓷,直接推动了世界著名的迈森瓷器制造厂的诞生,开启了欧洲长达300年的仿制史,给欧洲乃至世界陶瓷业带来了深远影响。德化被称作是“中国白的故乡,瓷艺术的摇篮”、“世界官窑”。
清代的德化釉下青花瓷,五彩瓷日用器皿和陈设供器畅销国外。1915年,苏学金首创捏塑瓷梅花,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与茅台酒同时获得金奖。
宋代沉船“南海一号”上一万多件青白瓷、清代沉船“泰兴号”上35万件青花瓷都是来自于德化,见证了古代德化陶瓷出口的辉煌历史。现在,世界还有40多个知名博物馆将德化瓷作为“镇馆之宝”。
德化百名陶艺将在国博馆展示中国白陶瓷最新成果
东南网8月1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刘益清 本网记者 颜财斌 通讯员 王双季)代表世界瓷都德化中国白陶瓷最高水平的百余名艺术家,将在国家博物馆联袂展示他们最新的陶艺发展和创新成果。这是8月13日,记在从在京举行的丝路使者“中国白”再出发——2017年国博德化白瓷艺术展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
本次展会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福建省文化厅、泉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德化县人民政府承办,泰华宸美术馆协办。
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馆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博士孙旭光,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美术学博士、经济学博士、数字艺术研究所所长王艺,泉州市委常委、副市长杨晓山和德化县领导刘德旺、陈坚宏等,以及中央、海外驻京和福建省、泉州市主流新闻媒体等记者80多人出席新闻发布会。
泉州市委常委、副市长杨晓山介绍说,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早在宋元时期,随着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港的崛起,德化陶瓷就成为海上丝路主要输出商品,质地优良、光滑如雪的德化白瓷,风糜欧洲,被上流贵族、学界誉为“中国白"。改革开放后,德化陶瓷继往开来,创新发展。为持续提升德化瓷影响力和美誉度,德化县委、县政府组织该县最具代表性的陶艺家联合进京展示。本次展览时间为8月20日至9月1日,8月20日上午10:00在国家博物馆西大厅举行德化白瓷艺术展开幕暨《丝路使者 “中国白”再出发——2017年国博德化白瓷艺术展作品集》出版发行仪式。当日还将在国家博物馆举行《丝路使者“中国白”再出发》学术研讨会。在9月1日下午的闭幕式上,将举行“中国白”作品捐赠仪式,届时将有一批大师作品入选国家博物馆珍藏。
德化县长刘德旺告诉记者,本次展览分为两个区域和主题,在国家博物馆北2和北3两个展厅共展出106位德化陶瓷艺术家181件作品。第一个展厅为“云端高淼”,主要展示和宗教相关的观音、罗汉、力士等瓷雕作品,表现宗教文化的圣洁和慈悲;第二个展厅为“人间万象”,展示帝王将相、窈窕淑女以及市井百姓的日常生活,同时兼顾创新型、写意和抽象的作品。参展作品呈现多元化,既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等国家级大师的作品,也有陶瓷新秀作品;既有传统佛造像、人物塑像等规仿严谨的效古之作,也有日用陈设摆饰等机杼自出的清韵新品。众多陶瓷艺术家努力汲取古代先贤之精华,并与当代艺术语言相结合,作品具有鲜明的表现性和个人风格,充分展现德化的传统陶瓷文化和精美陶瓷艺术。
8月20日上午举行的《丝路使者“中国白”再出发》学术研讨会,由中国文物考古学会副理事长郑国珍主持,陶瓷界、考古界、艺术界、收藏界的领导专家和德化大师代表将围绕德化辽田尖窑址发掘考古的价值与意义、德化瓷烧制技艺等两个主题进行研讨。尤其是3700多年前,德化辽田尖窑址发掘考古印证了德化是中国最早青瓷制造地和中国龙窑起源地。
入选此次国博展的106位作者181件作品,以及德化陶瓷博物馆的馆藏作品均选入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丝路使者 “中国白”再出发——2017年国博德化白瓷艺术展作品集》,国家博物馆馆长参与该书主编。
在记者提问环节,学术主持孙旭光,策展人王艺,德化县长刘德旺和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苏献忠等就记者提出的关于德化陶瓷制作历史、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地位、塑造国际品牌、德化白瓷的艺术收藏价值等问题逐一进行了解答。
学术主持孙旭光认为,当今德化瓷成为中外众多国家级博物馆竞相收藏的珍品和赠送贵宾的国家礼品。德化陶瓷的漂洋过海,极大程度地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对研究我国陶瓷史、经济史、海外交通史、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史都具有重要作用。策展人王艺高度评价了德化白瓷的艺术收藏价值。他认为,德化拥有得天独厚的瓷土资源,自宋代形成以来,历代能工巧匠利用这种有强烈阴柔美感的独有瓷质,发挥他们的“迁想妙得”和技艺,达到材质、题材、技艺的完美结合。德化白瓷瓷胎致密,透光度极好,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追求单纯的雕塑美和原材料的质地美,摒弃彩饰。德化瓷塑取材广泛,构图简洁明快、流畅舒展,抒发着豁达乐观的胸襟,能于各种雕像中见性格,如达摩的庄严,观音的温柔,寿星、罗汉之类的诙谐。德化瓷塑的传统技艺有捏、塑、刻、搓、削、刮、接、擦、划等。其中捏塑法更是令人叫绝,人物的手、足、珠串、花饰,缨络都是随后捏成,其精巧纤秀,工细逼真,可谓举世无双。
丝路使者 “中国白”再出发 ——2017年国博德化白瓷艺术展将在国家博物馆举行
产业经济在线 8月13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福建省文化厅、泉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德化县人民政府承办,泰华宸美术馆协办的丝路使者“中国白”再出发——2017年国博德化白瓷艺术展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馆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博士孙旭光,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美术学博士、经济学博士、数字艺术研究所所长王艺,泉州市委常委、副市长杨晓山和德化县领导刘德旺、陈坚宏等,以及中央、海外驻京和福建省、泉州市主流新闻媒体等记者80多人出席新闻发布会。
作为本次国博瓷艺展的主办方,泉州市委常委、副市长杨晓山向嘉宾与媒体发布了2017年国博德化白瓷艺术展主要情况。据悉,本次展览时间为8月20日至9月1日,8月20日上午10:00在国家博物馆西大厅举行德化白瓷艺术展开幕暨《丝路使者 “中国白”再出发——2017年国博德化白瓷艺术展作品集》出版发行仪式。当日11:00-13:00,将在国家博物馆会议室举行《丝路使者“中国白”再出发》学术研讨会。在9月1日下午3:00的闭幕式上,还将举行“中国白”作品捐赠仪式,届时将有一批大师作品入选国家博物馆珍藏。
本次展览分为两个区域和主题,在国家博物馆北2和北3两个展厅共展出106位德化陶瓷艺术家181件作品。第一个展厅为“云端高淼”,主要展示和宗教相关的观音、罗汉、力士等瓷雕作品,表现宗教文化的圣洁和慈悲;第二个展厅为“人间万象”,展示帝王将相、窈窕淑女以及市井百姓的日常生活,同时兼顾创新型、写意和抽象的作品。参展作品呈现多元化,既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等国家级大师的作品,也有陶瓷新秀作品;既有传统佛造像、人物塑像等规仿严谨的效古之作,也有日用陈设摆饰等机杼自出的清韵新品。众多陶瓷艺术家努力汲取古代先贤之精华,并与当代艺术语言相结合,作品具有鲜明的表现性和个人风格,充分展现德化的传统陶瓷文化和精美陶瓷艺术。
8月20日上午将举行《丝路使者“中国白”再出发》学术研讨会,将由中国文物考古学会副理事长郑国珍主持,陶瓷界、考古界、艺术界、收藏界的领导专家和德化大师代表将围绕德化辽田尖窑址发掘考古的价值与意义、德化瓷烧制技艺等两个主题进行研讨。尤其是3700多年前,德化辽田尖窑址发掘考古印证了德化是中国最早青瓷制造地和中国龙窑起源地。
为配合此次展览,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了《丝路使者 “中国白”再出发——2017年国博德化白瓷艺术展作品集》,为本次展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品集》由国家博物馆馆长参与主编并为封面吕章申题词,图文并茂,彩色印刷,入选国博的106位作者181件作品以及德化陶瓷博物馆的馆藏作品均选入《作品集》,今年评选出来的世界陶瓷之都的LOGOO首次登上封面。开幕式现场,德化陶瓷界的大师、新秀以及参加第二届中法文化论坛活动之一——“中国白”国际艺术大奖赛国外艺术家驻地创作的外国朋友代表等将接收了开封《作品集》。
学术主持孙旭光认为,当今德化瓷成为中外众多国家级博物馆竞相收藏的珍品和赠送贵宾的国家礼品。收藏爱好者和研究者甚众,国外许多专著对德化陶瓷作了详尽的论述。德化陶瓷的漂洋过海,极大程度地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对研究我国陶瓷史、经济史、海外交通史、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史都具有重要作用。
策展人王艺高度评价了德化白瓷的艺术收藏价值。他认为,德化拥有得天独厚的瓷土资源,自宋代形成以来,历代能工巧匠利用这种有强烈阴柔美感的独有瓷质,发挥他们的“迁想妙得”和技艺,达到材质、题材、技艺的完美结合。德化白瓷瓷胎致密,透光度极好,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追求单纯的雕塑美和原材料的质地美,摒弃彩饰。德化瓷塑取材广泛,构图简洁明快、流畅舒展,抒发着豁达乐观的胸襟,能于各种雕像中见性格,如达摩的庄严,观音的温柔,寿星、罗汉之类的诙谐。德化瓷塑的传统技艺有捏、塑、刻、搓、削、刮、接、擦、划等。其中捏塑法更是令人叫绝,人物的手、足、珠串、花饰,缨络都是随后捏成,其精巧纤秀,工细逼真,可谓举世无双。
德化是千年古县,位于福建省中部、泉州市北部,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建县,取名“德化”,有“以德化民”之意。县域面积223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3.6万,辖18个乡镇、214个行政村(社区)。2016年全县实现GDP194.8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5.6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95亿元。
陶瓷制作始于新石器时代,是我国三大古瓷都之一、民窑的典型代表。德化陶瓷以“白”见长,瓷雕技艺享誉天下,早在宋元时期就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口商品,被誉为“中国白的故乡、瓷艺术的摇篮”,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现有陶瓷企业2600多家,从业人员10多万人,2016年产值199.5亿元,是全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国家级出口陶瓷质量安全示范区,获评中国瓷都、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荣膺全球首个“世界陶瓷之都”。
德化陶艺大师作品走进国博
泉州晚报讯 (记者 颜雅婷)13日,丝路使者“中国白”再出发——2017年国博德化白瓷艺术展举行新闻发布会。该活动由国家博物馆、省文化厅、市政府联合主办,德化县人民政府承办,将于8月20日至9月1日在国家博物馆展出。
此次“中国白”再出发,遴选德化106位当代陶瓷艺术家创作的181件作品,在国家博物馆展出,参展作品多元,既有传统佛像造像、人物塑像,也有日用陈设摆饰。陶艺家们充分汲取传统陶瓷艺术之精华,结合当代艺术语言,创作出一件件具有鲜明表现性和个人风格的当代陶瓷艺术作品。
活动期间,此次艺术展还将围绕德化辽田尖窑址发掘考古价值意义及德化瓷烧制技艺等两个主题开展学术研讨会。在艺术展闭幕式上,将举行“中国白”作品捐赠仪式,届时将有一批大师作品入选国家博物馆珍藏。
“中国白”德化白瓷精品将亮相国博
新浪收藏报道:代表世界瓷都德化中国白陶瓷最高水平的百余名艺术家,将在国家博物馆联袂展示他们最新的陶艺发展和创新成果。这是8月13日,记者从在京举行的丝路使者“中国白”再出发——2017年国博德化白瓷艺术展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
本次展会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福建省文化厅、泉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德化县人民政府承办,泰华宸美术馆协办。
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馆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博士孙旭光,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美术学博士、经济学博士、数字艺术研究所所长王艺,泉州市委常委、副市长杨晓山和德化县领导刘德旺、陈坚宏等,以及中央、海外驻京和福建省、泉州市主流新闻媒体等记者80多人出席新闻发布会。
泉州市委常委、副市长杨晓山介绍说,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早在宋元时期,随着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港的崛起,德化陶瓷就成为海上丝路主要输出商品,质地优良、光滑如雪的德化白瓷,风靡欧洲,被上流贵族、学界誉为“中国白“。改革开放后,德化陶瓷继往开来,创新发展。为持续提升德化瓷影响力和美誉度,德化县委、县政府组织该县最具代表性的陶艺家联合进京展示。本次展览时间为8月20日至9月1日,8月20日上午10:00在国家博物馆西大厅举行德化白瓷艺术展开幕暨《丝路使者 “中国白”再出发——2017年国博德化白瓷艺术展作品集》出版发行仪式。当日还将在国家博物馆举行《丝路使者“中国白”再出发》学术研讨会。在9月1日下午的闭幕式上,将举行“中国白”作品捐赠仪式,届时将有一批大师作品入选国家博物馆珍藏。
德化县长刘德旺向媒体公布,本次展览分为两个区域和主题,在国家博物馆北2和北3两个展厅共展出106位德化陶瓷艺术家181件作品。第一个展厅为“云端高淼”,主要展示和宗教相关的观音、罗汉、力士等瓷雕作品,表现宗教文化的圣洁和慈悲;第二个展厅为“人间万象”,展示帝王将相、窈窕淑女以及市井百姓的日常生活,同时兼顾创新型、写意和抽象的作品。参展作品呈现多元化,既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等国家级大师的作品,也有陶瓷新秀作品;既有传统佛造像、人物塑像等规仿严谨的效古之作,也有日用陈设摆饰等机杼自出的清韵新品。众多陶瓷艺术家努力汲取古代先贤之精华,并与当代艺术语言相结合,作品具有鲜明的表现性和个人风格,充分展现德化的传统陶瓷文化和精美陶瓷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