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陶瓷制作现场
福建德化和江西景德镇,一个民窑一个官窑,前者主打外销,后者主打内供。德化不是官窑,德化的白瓷没有“进”过宫,所以长久以来,在国人对瓷器的认知中,德化不比景德镇。
“尤其是在北方,可能我们了解景德镇,也知道宜兴紫砂、龙泉青瓷,但是似乎对德化白瓷比较陌生,德化瓷器有史以来在北方的影响力和认知度并不太高。”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孙旭光谈及德化瓷器时这样描述。
几百年来,德化瓷主要以远销海外为主,依靠着市场的路子一直延续至今,所以“世界瓷都”“中国白”等称号也都是从西方而来。如今,知名的宋代沉船“南海一号”、清代沉船“泰兴号”打捞出来的瓷器皆以德化瓷为主。孙旭光介绍,我们经常谈及“一带一路”,最早的丝绸之路海上运输最大宗的货物就是瓷器,而主要以德化瓷为主。
泰兴号沉船瓷器
瓷器在德化,早已形成成熟的生产出口产业链数百年,并依靠着市场的力量延续至今。如今,瓷器依然是这个只拥有33万人小县城的主要产业,这样的人口摆在全国无数个差不多大的县城里并没有特别之处。但是在这33万人中,陶瓷从业人员十几万人,有陶瓷企业2600家,2016年陶瓷产值达199.5亿元。
近些年来,随着知名度的逐渐扩大,德化白瓷温润、透白的特性似乎更加符合当下的审美趣味,也逐步虏获国内众多消费者的“芳心”。那么依靠着市场之路从历史走来的德化瓷器,走到了市场最好的时代又呈现出了怎样的面貌呢?雅昌艺术网试图通过本文的些许案例去略知一二。
德化的艺术家们
今年85岁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邱双炯,是当下德化白瓷活跃艺术家的最年长者。在国家博物馆2017年德化白瓷艺术展中,他的两件作品被布置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两件《千手观音》,一件高2.25米,另一件三面千手观音高1.39米,观音面相庄严、千手千姿百态,无一雷同。熟悉瓷器的人都了解,这在烧制技术上是极难完成的作品。
邱双炯 《千手观音》 德化白瓷 高2.25米
邱双炯 《三面千手观音》 德化白瓷 高1.39米
德化是少有的可以以陶瓷作雕塑的窑口,这源于德化得天独厚的原材料条件。这里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山区县,地形复杂,山脉连绵,溪流密布,平地极少。用邱双炯先生的话说,这种自然环境也让德化交通闭塞,但同时,自然又眷顾了德化,高耸的山地赐予了德化独特的资源,高岭土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这种土含铁钛等杂质成分少,洁白细腻,所以德化瓷以“白”见长,是制造陶瓷的优质原料——“中国白”。
“特殊的高岭土可以很好的塑型,氧化硅含量比较高,所以烧出来的瓷器比其他窑口的瓷器透明度更高一些,尤其是白色,会比其他窑口的瓷器更透。这样的材料也给德化瓷器带来了先天的条件,创作题材广泛,其他窑口的瓷器以日常生活用具器皿为主,德化的瓷器则会涉及瓷塑,包括佛教题材、人物、花鸟等众多题材。”此次国博德化白瓷策展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王艺告诉雅昌艺术网。
但同时,这样的材料的特性存在的问题就是收缩率大,成型难,尤其是在高温中偏软。“在1300度高温之下,烧制过程中整个胎体会出现融化成水的迹象。如何才能保证观音塑像向四周伸开的手臂不脱落?”这是邱双炯谈及的难点之一。
“德化速来都以白瓷著称于世,却有这样一个缺陷——‘德化陶瓷无大器’,老祖宗烧制的陶瓷没有超过50厘米高的白瓷。”这是难点之二,上世纪50年代以前,德化瓷器要烧出超过50-60厘米高的瓷塑是极少的,如今现在能做到两米多的也并不多。
德化梅岭窑古窑址研究人员在采集古瓷标本
出生于德化本地的邱双炯,小学毕业之后就开始在瓷塑作坊当了学徒,开始了他与陶瓷的70多年因缘,即使在担任公职的40年里,他的工作依然没有离开陶瓷。90年代,退休之后的邱双炯得以全身心回到陶瓷创作之路上,他将自己的陶瓷创作定位于宗教题材,延续明朝“瓷圣何朝宗”的创作思路继续研究。70岁后,邱双炯记得那句流传广泛的“德化陶瓷无大器”之说,开始进行大型瓷雕创作,创作出大量的大型瓷雕作品。邱双炯用了多年时间对瓷土配方、瓷坯成型及烧制工艺等环节进行研究和实验,终于攻克了大型瓷塑创作、干燥、烧制等问题,完成了大型瓷器雕塑的创作。
出生于60年代末的苏献忠和70年代初的刘铭志都是成长于师傅带徒弟的传统体系里的年轻一代。
刘铭志是福建省级陶瓷艺术大师,来自德化县本地农村,刘铭志成长的村子两面环山、一水绕庄,空气清新,对着青山绿水画画、和着稀土捏泥,则成了刘铭志童年生活里的一大乐趣。
1990年,17岁的刘铭志进入了德化民间老字号“蕴玉瓷庄”,师从瓷庄第三代传人、瓷艺大师苏玉峰,至今已过近三十载,刘铭志也早已创办了自己的瓷艺坊和工作室。
刘铭志《薄胎自在观音》 德化白瓷
《薄胎自在观音》是刘铭志花费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精心创作的作品,所谓薄胎,顾名思义就是胎体是薄薄的一层,他选择的题材是一尊坐观音,观音的点睛之处是对观音的衣纹结构做出了“细薄如纸,层次分明”的效果。
“观音像泥塑成形之后,要对每一个线条每一片薄胎进行仔细的推敲,把衣纹层次的搭配做到匀称合理,从里到外,一点一点一片片叠出衣纹的效果,再用刀进行精雕细刻。”刘铭志告诉雅昌艺术网,因为高岭土的收缩率较大,所以完成之后需要有十来天的时间不段调整、脱水,这个过程还需要掌握干湿度的把握,防止胎体开裂。
刘铭志创作现场
入窑烧制时,对于薄如蝉翼的原材料,刘铭志说升温的过程就需要几十个小时。当温度达到1320度到1330度之间时,是最关键的时刻。“我们做陶瓷的都说,观火候观火候,指的就是这一刻,所谓炉火纯青也正是如此,5度、10度的温度是很难掌握的,如何让胎体不软掉、化掉,又能让其呈现出最透白的色彩。每一步的过程都需要按照经验来操作。”刘铭志说。
苏献忠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如今已是“蕴玉瓷庄”的第四代传人。虽然从传统中走来,但他的陶瓷创作则呈现出了更加“当代意味”的审美。
在学习传统之时,苏献忠也和他的父亲一样,擅长罗汉形象的雕塑,充满新意的罗汉形象,也成为年纪轻轻的苏献忠扬名在外的直接原因。但是当这些传统的形象都已经驾轻就熟之后,苏献忠的思考不仅限于瓷器和雕塑:“难道我就一辈子遵循传统,做罗汉吗?”
苏献忠 《院》 德化白瓷 31*21*76cm
如今的苏献忠,俨然早已是一位当代艺术家,观念、综合材料等词汇是他在诠释自己的作品时常用的词汇:“我的作品或许已经不能仅仅用‘瓷雕’来诠释,我的作品已经不是雕塑了,我需要的是用瓷器传统的工艺和成型方法来支撑我的观念。”
苏献忠甚至反对某些传统式的师傅教徒弟的方式,倡导对于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开发。他的作品《院》是从2010年至今持续不断在做的系列:“那时候就是在想着希望能够用综合材料的元素来与雕塑进行结合,当然现在再来看这只是一种形式的变换。我经常跟我的学生们说,艺术创作过往的都已经过往了,你师傅现在才从零开始,每当进入一个新的空间,我就觉得在原有的基础上有很多东西值得去探索。”苏献忠如今的作品依然以德化白瓷为依托,对人物形象进行了抽象化处理,去除掉所有的一切修饰,是剩下简洁清雅的外轮廓线条,化繁为简,寻找着陶瓷艺术甚至是雕塑艺术的新可能。
柯宏荣 陈桂玉 《国色天香》 德化白瓷 20*13*39cm
德化瓷塑、瓷雕在所有的窑口中是独树一帜的,这里的艺术家们擅长“精雕细刻”的工艺,捏、塑、雕、镂、贴、接、推、修、烧制,每一位艺术家熟悉从泥土到瓷塑的每一个环节。
孙旭光馆长近些年来多次前往德化,了解德化的很多艺术家的创作,他说:“无论是创作手法还是烧制技术,德化的每一位大师都可以熟练运用多方面的艺术,掌握多种工序的技术经验。无论是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式的方式,还是当代新型教育中培养出的艺术家,他们共同支撑起了当代德化瓷器的主体,德化瓷成为中国当代陶瓷的重要代表。”孙旭光认为,在国家恢复传统工艺的倡导之下,德化的这种烧制工艺和艺术显得尤其重要。
小县城里的2600家进出口企业
在艺术家们的手工烧制之外,工厂量产则是德化瓷器出口贸易的主要对象,才有了当下一个小县城的2600家陶瓷企业。
宏达陶瓷有限公司是一家创建于1999年的陶瓷公司,十几年来已经发展成为德化县重要的陶瓷企业。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生产厂房、展厅、窑炉8条、自动成型生产线2条,这样规模的企业在德化并不是少数。
就是在这样的企业里,德化80%的陶瓷产品销往了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宏达陶瓷蛀牙以生产强化白云瓷、中高温餐具系列,并以此作为出口贸易主力。不同的是,近几年来的新型企业除了在传统陶瓷生产、进出口贸易方面具有优势之外,则更加注重新型生产方式的扩展。
德化陶瓷工人在制作陶瓷
例如2011年开始投产的春秋陶瓷,其创始人徐昌毅则想要做“别人没有的产品”,产品差异化是他和企业所追求的目标,他们为工业产品做“金密陶瓷”配件,由此可以替代金属配件,运用在诸如路灯、LED等领域,并以此量产,这是徐昌毅摆脱德化陶瓷固有空间的一个探索。
同样,安成青年创业园是2016年刚刚开始运营的产业园,如今已经在与科技公司合作利用3D打印技术,产业园总经理吴孝碧跟媒体谈及:“打印陶瓷瓷土一次成型,以及微波极速烘干,快速烧制的工艺,能够使德化的陶瓷打样从以前的7天以上缩短成一天。这样的技术可以广泛地应用在一些工厂的样品开样。也可以为一些专门进行订制化的艺术品服务,一些现代的年轻人喜欢的陶瓷样式可以通过3D建模,然后就可以一次性的把它打出来,这种个性化的东西不会量产,而用3D打印成本比较低、时效也快。”
陶瓷3D打印机的运用大大提升了效率和设计水平
位于东南沿海的人们,思想开放之后,就会拥抱新的市场。如今,电商成为德化陶瓷交易的另一重要平台,2016年,德化全县电子商务运用企业6800多家、交易额达到70.8亿元,占据全国80%的网上茶具销售市场,拥有3个淘宝镇、11个淘宝村。
邱双炯先生则见证了近半个多世纪的德化瓷业变迁。在他当学徒的时代,德化的瓷业依然以小作坊为主,建国之后则成立了陶瓷工厂。
月记窑
上世纪80年代,是陶瓷工厂迅速发展的时期,由于订单持续增加,一度出现了外贸单产量完不成的情况,传统的使用柴火烧制陶瓷的传统耗费大量森林资源,能源变革变得迫切,因此就有了以电代替其烧柴源的提议。
当时邱双炯就是这场能源变革里的功臣。当时的陶瓷厂都不敢在生产中轻易尝试以电代柴的能源转变,有陶瓷工艺功底的邱双炯就自己亲自进行试验,并用电力作为能量成功烧制出合格的陶瓷。那时的邱双炯担任水利水电局局长,带领德化第五瓷厂进行“以电代柴”的能源改革,生产效率提高,工人绩效待遇提高,工厂并每位员工配备了摩托车,这在80年代还难得一见,引起了广泛关注,“以电代柴”的能源改革才得到普遍认同。
再来回望几百年前,清朝“泰兴号”沉船,35万件德化青花瓷器与船一同被埋葬于大海,当它们重见天日,进一步证明的是德化瓷在历史上的鼎盛生产和外销。
价格受限的德化陶瓷市场
谈及德化瓷器的艺术市场情况,又要回到与景德镇的对比。由于德化高岭土的特性,含铁钛等杂质成分少,可塑性也更强,所以与景德镇瓷器多一道“素烧”的工序相比,德化陶瓷首先在客观条件本身就降低了烧制成本。同时,由于土质的特殊性,德化比景德镇具有白度更高的优质高岭土原矿,烧制出来的茶具、日常器皿白度和透度更好一些,再加上德化企业生产产量大,人工成本相比景德镇低很多,从而德化白瓷占据价格优势。
所以长期以来,德化白瓷很容易打赢价格战,以白瓷为例,如今淘宝或商店里300元以下一套的白瓷茶具,多以德化生产为主。
我们试图从近些年来的拍场情况来做一组对比,雅昌艺术网统计了德化瓷器、紫砂两个类别的成交TOP10数据,较之紫砂TOP10数据里全部过千万的成交额相比,德化陶瓷无过千万级拍品。且高价拍品主要集中于明朝瓷圣何朝宗的的作品,以及明清德化的精品力作。
细数当代许兴泰、苏清河、柯宏荣三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杨剑民、 陈桂玉、黄国荣、钱如珍、邱双炯、苏清河、苏玉峰、苏献忠、许兴泽十余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在知名拍卖行的上拍情况,更是微乎其微,上拍数量仅以个位数计算,成家额也多在几万至10万元之间,甚至部分艺术大师无上拍记录。
相对拍场而言,德化陶瓷艺术家们在一级市场的交易情况则更加乐观一些。由于德化瓷的佛教题材正是时下人们追捧的收藏种类,所以在一级市场交易中逐渐呈现出还不错的势头,佛教题材作品价格也比普通陈设瓶、盘贵很多,名家作品比普通艺术家作品贵很多,但总体价格相较于其他门类依然偏低。据雅昌艺术网了解,部分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和福建省艺术大师的作品交易价格均低于20万元,少数大师价格20万元以上,但大部分艺术家和大师的价格区间为几万元至10万元。
德化陶瓷企业员工正在赶制西洋工艺瓷
“价格战也是一把双刃剑,长期来以德化因为工厂量产打赢了价格战,从而赢得海外贸易的销售空间,但是这也直接影响了德化瓷器在艺术市场上的价格。”苏献忠对雅昌艺术网坦言,所以相比其他窑口的瓷器和艺术品,德化白瓷的价格要低很多,这样的结果还造成另外一个问题:“明清时期的出口贸易是我们制作怎样的瓷器销售给西方,西方就接受怎样的东西,但是如今呢?是人家需要怎样的产品我们再去制作怎样的产品。这是我们当下的德化瓷器市场需要改变的现状。”
相关展览介绍:2017年8月20日,丝路使者“中国白”再出发——2017年国博德化白瓷艺术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展出了106位德化陶瓷艺术家的作品共181件,展览时间从8月20日至9月1日,由福建省文化厅、中国国家博物馆、泉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德化县人民政府承办,泰华宸美术馆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