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下五彩扁豆双禽图凤尾瓶 曾在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荣获金奖
中国因瓷器而得名,醴陵因瓷器而兴盛。醴陵是世界釉下五彩瓷原产地,被评为“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三大古“瓷都”(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福建德化)之一,素有“瓷城”美誉,也是全国八大陶瓷主产区(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广东佛山和潮州、江苏宜兴、河北唐山、山东淄博、福建德化)之一。一个产业支撑一个城市近2000年而不衰落,湖南唯有醴陵。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对醴陵釉下五彩瓷的最高评价。醴陵釉下五彩瓷采用“三次烧成”方法:器物成型后先入窑经800℃-900℃的温度素烧,然后用高温颜料在素坯上作画,画毕后又入窑经800℃-900℃的温度烧去油墨线,出窑后施透明釉(故称“釉下”),再次入窑经1380℃-1400℃高温进行第三次烧成。其成品耐磨损、耐酸碱腐蚀,不褪色,不含铅、镉等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元素,堪称环保、健康瓷。
醴陵釉下五彩工艺突破了高温釉下单彩、两彩、三彩等传统技艺的局限,运用红、绿、蓝、黄、黑等五种原色料(故谓五彩),调配出丰富多彩的陶瓷绘画色料。画面讲究用色淡雅,绘画多彩用双勾分水法。经高温烧成后,在洁白细腻的胎质、晶莹润泽的釉面映衬下,近乎写实的画面水灵通透、清新雅致,给人以身心愉悦之美感。
醴陵陶瓷生产源远流长。早在东汉时期,就有较大规模从事陶器生产的作坊,宋元时期即开始烧制青白瓷。清雍正七年(1729年),开始生产釉下青花粗瓷。光绪三十年(1904年)初,清政府官员熊希龄考察醴陵瓷业,提出“立学堂、设公司、建官窑”的设想。次年与醴籍举人文俊铎在城北姜湾创办“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并在学堂附近的姜岭下筹建“湖南瓷业公司”。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公司所设瓷厂出产细瓷,醴陵由此开始了由粗瓷生产向细瓷生产的转变。1908年,举世闻名的醴陵釉下五彩瓷横空出世,陶瓷由单一色彩发展为釉下多彩。1909年—1915年间,相继在武汉劝业会、南洋赛会、意大利都朗博览会和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分别获一等金奖、一等奏奖、最优奖和优奖金牌,将醴陵釉下五彩瓷推上了“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1956年,按照国务院的批复,醴陵组建了“湖南省瓷器工业公司”。 1958年,国家投资800万元,对醴陵瓷业进行技术改造,恢复并扩大了釉下五彩瓷的生产。同年成立了醴陵瓷器公司艺术瓷厂(1964年更名为群力瓷厂),成为全国最具规模的釉下五彩瓷的生产厂家。1965年,瓷器工业公司撤销,公司原所属单位直接由省轻工业厅领导。1979年,恢复湖南省醴陵瓷器工业公司,所属企业有国光、星火、永胜、群力、力生等5个出口瓷厂和生产内销瓷的新民瓷厂,以及瓷泥矿、陶瓷机械厂、汽车队。1984年,醴陵陶瓷对美国出口瓷器的数量和创汇总额,分别为当年全国陶瓷对美出口数量与创汇总额的45.2%和45.6%,在全国各大产区中名列第一。1985年,醴陵瓷器工业公司及所属8个企业和醴陵电瓷厂、陶瓷机械厂,分别由省属下放株洲市经委和株洲市轻工业局主管,醴陵瓷器工业公司更名为湖南醴陵瓷业总公司。2005年初,在原群力瓷厂基础上组建的湖南醴陵红官窑瓷业有限公司成立,专业生产经营醴陵釉下五彩礼品瓷。进入新世纪后,醴陵釉下五彩瓷屡出精品力作,在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上频频现身,记载了众多历史发展的不朽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