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夜色美,任建国 摄
古老的淄川,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最具说服力的证据就是在这块大地上延续不断的陶瓷文化。从公元前2500多年的寨里镇北沈龙山文化遗址的蛋壳黑陶,到南北朝时期的寨里窑青瓷,再到被誉为中国北方民窑艺术明珠的以磁村窑为代表的唐宋金元瓷器,无不以靓丽灿烂的身姿、博大精深的内涵,向人们展示着昔日淄川的辉煌。
淄川,在悠久岁月里,创造了灿烂的陶瓷文明,现今在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淄川承接悠久的产业文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核心竟争力,谋篇布局,起承转合之间,迎来陶瓷发展里程中的又一次新希望。
“陶琉名都”淄川陶瓷:文化助力 创意无限
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区鸟瞰图
厚重的淄川窑文化
淄川境内有着丰富的柴木资源、煤炭资源和陶瓷原料资源。据史料记载,淄川的地下煤炭早在唐代以前就有人工开采,至宋代煤窑采掘技术已是非常发展了。淄川的陶瓷原料资源分布广、品种多,主要有白药石、焦宝石和各种陶土(青土)。在淄川磁村与大昆仑之间的宋家坊一带,分布的优质陶土用一元配方即可直接用于烧制瓷器。这些都为淄川古代陶瓷业的长时期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淄川最早的陶器生产要上溯到距今6500年的淄川口头村大汶口文化遗址,已发现这时有手制烧成的泥质红、白陶器。在距今4500年的淄川北沈马和淄川三台龙山文化遗址,轮制磨光黑陶器的烧制已十分普遍和成熟了。在1976年对淄川磁村窑进行科学发掘的过程中,又意外发现了汉代的釉陶窑址,并在磁村的古墓中,出土了完整的汉代黄、绿釉陶器。但真正意义上的瓷器生产,是开始于北朝时期的淄川寨里窑。
位于淄川区东北部黉山脚下的寨里古窑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北方最早的青瓷产地之一,初建于历史上的北朝时期(公元386-581年),其产品主要有罐、瓶、钵、盘、碗、尊等,以青瓷饼底碗居多,其造型厚重,胎质灰白,杂质较多,烧结度很高。该窑烧造的青瓷莲花尊,器形硕大,装饰瑰丽,工艺复杂,颇具匠心,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堪称中国早期青瓷艺术瑰宝,是淄川窑早期青瓷的代表作品,1987年被国家定为一级文物。寨里窑烧造瓷器的延续时间较长,直到唐代仍继续生产,而且规模不断扩大,产品更加丰富多样。唐代,除寨里窑继续烧造外,淄川城西二十多里的磁村窑开始兴起,窑址主要分布在南北窑洼,华岩寺和苹果园一带,面积较大,相传村附近有“窑王殿”和“晒金场”两个地方,是古代磁村窑场的作坊。磁村窑始于唐代而终于元朝。
“陶琉名都”淄川陶瓷:文化助力 创意无限
淄川磁村窑在经过五代进入宋朝以后,迎来了它的全盛辉煌时期,烧造瓷器的地点迅速增多,烧造规模日益扩大,以磁村窑为龙头向周围迅速扩展。现已发现的窑址为淄川岭子镇的郝家窑、巩家坞窑,淄城东关窑以及当时属淄川县的颜神店(今博山)各窑(大街窑、八陡窑、山头窑等)。烧制的产品,烧制工艺和特点与磁村窑相同,说明了当时制瓷工艺技术是以磁村为中心,逐渐向周围发展和扩散的,从而奠定了淄川磁村窑烧造瓷器的核心地位。
公元1127年,金人南侵,北宋灭亡。这一时期,淄川的另一处古窑异军突起,其白地黑花瓷器在中国陶瓷界有很大影响,这就是坡地古窑址。坡地窑周围群山环抱,好象一个天然盆地,窑址面积绵延很大,所烧瓷器多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花口瓶,橄榄形四系瓶,玉壶春瓶以及枕、盆、盘、碗、瓮等日常生活器皿。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以白地黑花装饰的瓷器,它以强烈的黑白对比色调,用手工彩绘的技法,以毛笔为工具,用彩料直接在施白色化妆土的胎上作画,然后施一层透明釉进行烧制。著名陶瓷专家冯先铭曾认为,这种釉下白地黑花技法的创造发明,直接导致了元明时期中国青花瓷器的大发展。
元末明初,山东地区战火纷起,淄川的陶瓷业一度受到严重破坏,磁村等窑就此先后停烧。在经历了漫长的从陶到瓷的历史过渡后,从1400多年前的北朝时期到民国,淄川制瓷业历经辉煌,余韵延及至今。淄川区各个窑址衔接有序,存续关系清楚,窑址集中,绵延不绝,这在中国陶瓷史上是不多见的,应该说,今天的“淄博陶瓷·当代国窑”,就是淄川古代制瓷工艺的继续和发展。
“陶琉名都”淄川陶瓷:文化助力 创意无限
1954陶瓷文化园孵化器园区效果图
在传承中创新的淄川陶瓷文化
在淄博淄川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内,空气中弥漫着陶土的味道,墙上还留着制陶的黑色印记,偌大的厂房内,烧陶的地炉炕仿佛余温犹存。“这个厂有6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陶瓷工业第一个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工厂,原名叫山东淄博瓷厂。”创意园总经理任峰介绍,这个工厂当时集中了中国最优的人才,最优的设备,最好的资金投入,在国家全力支持下建造起来,从这里出去的大师级人物不下百位,进而带动淄博成为了中国四大瓷都。然而上世纪90年代,这里却因为亚洲金融危机冲击而破产,差点成为推土机的瓦砾。
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在原淄博瓷厂老厂房原址进行新扩建,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由德国标恒公司创意设计,既保留了有60多年历史的老厂房、老设备的原汁原味,又融入了新的艺术设计元素。
“我在这个厂工作过10年,对它有很深的感情,特别是留存在这里的建筑、工具以及所包含的发展过程和历史积淀,让人难以割舍,所以我们就想办法把这个厂原原本本给留下来了。”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大好的环境下,任峰并未将处于黄金地段的老瓷厂开发成房地产,“留下来以后我们会付出很多,除了整修投入的资金外,文化投入周期也很长,收益见效很慢。但是考虑到能为子孙后代做些事情,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任峰说,他接手后,在淄川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如今老瓷厂已改造成为历史与现代感并存的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广纳艺术大师进驻,让陶瓷古韵得以延续。
“光华朗润鲁青瓷,疑有天人捧玉卮,雪沫乳花浮午盏,静参禅味吃茶时”。是1973年原佛教主席赵朴初为鲁青瓷题诗。鲁青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围绕鲁青瓷文化和鲁青瓷产品,淄川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借助山东昆仑陶瓷器股份有限公司、淄博泰山瓷业有限公司等先进企业,大力发展鲁青瓷文化。
“陶琉名都”淄川陶瓷:文化助力 创意无限
阎先公大师
在建陶发展方面,1980年以前,淄川陶瓷主要以日用瓷和工业瓷为主,只有少量的墙地砖生产厂。90年代初期,以“三砖”为主的建筑陶瓷开始大力发展。21世纪,在区政府的支持下,先后引进了广东东鹏、上海亚细亚等知名品牌企业。同时本地的一些企业也通过不断的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先后涌现出皇冠、耿瓷、统一、狮王等大型建陶生产企业。2000年起,建筑陶瓷产量在全市占比不断提升,到2003年后基本稳定在60%左右,年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30%,税收占全区税收的1/3,其中墙地砖产品几乎全部集中于淄川区。产品品种以地砖和内墙砖为主,另有外墙砖、脚线砖、琉璃瓦、壁画等。在品种档次上,由单一的中低档产品向多花样、多规格、个性化的中高档产品方向发展,现已生产出大规格瓷质砖,包括微粉印花、渗花、大颗粒等品种。山东统一陶瓷科技有限公司的“电盾”牌防静电陶瓷砖填补了国家防静电技术空白,成为国家防静电陶瓷砖标准主要起草单位,还进入国家载人航天工程,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自2016年,淄川区对建陶行业进行改造。经过一年多的产业调整,淄川建陶行业未来的走向逐渐清晰起来。调整前,淄川区有建陶企业152家,生产线265条,年产能6亿平方米,改造后,淄川区就地升级改造企业重组为20家,生产线49条,产能控制在1.37亿平方米。关停淘汰126家企业,204条生产线。并入园区管理3家企业8条生产线,入园企业9家,计划新上高档建陶生产线18条,园区产能控制在1亿平方米。
目前,淄川区建陶行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5个,中国名牌产品2个,山东省著名商标6个,山东省名牌产品9个,4家院士工作站,18家省市级研发机构,2家省市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山东分院,即将挂牌山东省建筑卫生陶瓷协会,为建陶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后盾。
无论是建陶产业、还是传统的日用陶瓷产业发展,淄川区都经历了涅槃重生的过程。淄博昆仑瓷厂的命运更迭起落,亦如古老的淄川陶瓷历史,虽跌宕起伏,但淄川人民永不放弃的热情与坚持,总是能让高山低头,流水让路。如今,淄川人民在新的发展环境下,正创作出淄川陶瓷文化源源不断的文化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