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国家博物馆德化白瓷艺术展研讨会现场
核心提示
8月20日,在北京举行的《丝路使者“中国白”再出发》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不仅充分肯定了我县悠久的陶瓷发展历史、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享誉天下的瓷雕技艺,还纷纷对我县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保护、创新、发展等建言献策。8月27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侯样祥还在人民日报撰文特别推出《再读“中国白”》,全面阐述“中国白”的学术意义、“再出发”的能量源。
由此,本报对研讨会部分专家的发言作了整理刊发,同时全文转载侯样祥的《再读“中国白”》。
故宫博物院器物部主任 吕成龙:创新是产业发展不变的话题,但是,创新也讲究“有根基”、讲究“民族性”。德化陶瓷的创新和发展要立足当地优势特色,结合当地的制瓷历史文化和根基,在“白”和“雕塑”上下功夫,把握发展的方向,不急功近利,创作出既有民族性又有文化内涵的代表作品。要用好德化职业技术学校和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两所陶瓷院校,从年轻人抓起、从学生抓起,让他们一开始就了解德化的制瓷历史,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特点和悟性再进行创新,把文化内涵融入陶瓷艺术品中。
国家博物馆文物鉴定中心主任 耿东升:德化要加大古陶瓷的研究,通过国内外博物馆的收藏,进行综合性地研究,提升德化窑、德化陶瓷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 叶文程:德化白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德化外销瓷早已是一张响亮的名片,“中国白”享誉海外,但德化对外销瓷市场的研究还不够。当下,德化应成立相应的外销瓷研究机构,深入研究外销瓷,更主动对外拓展,将“中国白”品牌打得更响。同时,要重视并加大力度对古窑址保护,争取立项,把“屈斗宫古窑址”这个“国保单位”建设成为福建省陶瓷类的考古遗址公园。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侯样祥:“世界白瓷看中国,中国白瓷看德化”,不仅是赞美之词,更是实至名归的表达,德化的雕塑材料是独一无二的,德化陶瓷要保持自己的本色,突出 “白”的特质,做出“德化白”的味道,但在创作时可以更大胆一些,在题材和造型上下功夫,提高创作水平,突破地域、人种、贫富等限制,做强视觉效果,真正做到让作品会说话,用作品传达思想。德化白瓷在烧制过程有中百分之十八的收缩率,尤其在做人物造型时,在泥胎上完成瓷塑之“造”,造的添一点加一点容易,恰恰就是处理 18%的收缩率非常困难,能否熟练掌握烧制中的收缩率,是决定“中国白”艺术创作成败的关键,这对德化、对每个人来说是个考验。从技艺角度来说,如何处理烧的技艺比造的技艺显得更为重要。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郑长铃:德化陶瓷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占有独特的地位,要得到人们充分地认知,德化就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视陶瓷发展,除了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吸引更多的年轻人、非遗传承人与陶瓷从业人员去深入研究传统文化,要把德化陶瓷文化真正融入21世纪“一带一路”格局中,向世人全面展示德化底蕴深厚的陶瓷文化外;还要做好科学规划,做到既有“根”又有“新”,扎根传统,适时创新,做到真正有效地传承。而在非遗保护和传承方面,要做到在保证品质和品牌的坚守塑造的基础上,重视新生代媒体的传播认知,扩大可见度。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邱春林:德化陶瓷有历史,有高度,德化对工艺技艺的传承方面做得很好,但是在创新力度上还不足,艺术水准和作品多样性还有所欠缺,原因可能就在于陶瓷创作者的美术基础不扎实。除了政府要提供更多的文化服务,以宽阔的胸怀迎接八方艺术创作者的参与,吸引年轻人到德化就业、创业;作为创作主体陶瓷艺术大师们也要以更开放开明的态度吸纳各地人才来交流,进行思想的碰撞、升华,为陶瓷创作输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陶瓷职业技术学院,在教育教学上,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学技艺和基础理论方面,要更加突出提高学生美术素养。
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 罗伯健:德化作为“世界瓷都”,从3700多年前的德化辽田尖窑址出土的原始瓷片就可看出德化的陶瓷文化历史沉淀很深,也非常有意义。从收藏的角度出发,德化要加强研发、营销,多搭建一些平台,根据市场的需求,把德化非常有闪光点的瓷器呈现给大家。
省文化厅副厅长 陈吉:德化陶瓷在传承先贤的技艺、内容与形式方面做得非常好,许多传统题材的作品也很传神,此次国博展展出的作品不乏有创新题材的作品,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感觉。在新时期背景下,如何做好保护与传承、创新与发展以及如何走向世界是德化陶瓷发展应考虑的三大课题。德化陶瓷要在传承好技艺和保护好瓷土这一稀缺资源的基础上,提高制瓷技术,大力提倡创新,让“中国白”更富有生命力。同时,要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加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多研究他们的艺术表现形式与艺术语言,创作出更加丰富、更能吸引世界眼光的好作品。
中国古陶瓷学会理事 陈建中:辽田尖山夏商原始瓷古窑址是全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原始瓷窑址,它的发现将泉州的陶瓷史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该窑址出土的原始瓷标本具有浓重的地域特色,它与福建周边浙江省、江西省,甚至是福建本省闽北地区的原始瓷标本有着较大的差异。此外,该窑址发掘出的多座龙窑遗址,结构完整,对于研究我国夏、商代原始瓷窑炉的结构形态、窑业技术及原始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