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30日,醴陵将举办国际陶瓷产业博览会,届时,醴陵人将用全部的热情为世人讲述他们的陶瓷故事。
醴陵陶瓷产业已有两千年历史,作为世界釉下五彩瓷的原产地和中国“国瓷”“红官窑”的所在地,当前,醴陵市的电瓷产量占全球1/3,日用瓷产量占全球1/10,并全力打造醴陵“中国陶瓷谷”。
在国际陶瓷产业博览会上,醴陵将通过“中国陶瓷谷·五彩新醴陵”文艺晚会和焰火晚会、招商项目签约、“瓷心不渝”慈善拍卖会、当代国际陶瓷设计邀请展暨当代国际玻璃艺术邀请展等20余项主题活动,为八方宾客献上一场陶瓷盛宴。
今天,让我们从历史长河里,来探寻醴陵瓷千年不衰的奥秘。
瓷城一运千年从工坊到产业
醴陵陶瓷生产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东汉初,从临湘县划出一部分置醴陵县,并从湘南县划入部分地区。当时县境东至今江西杨岐山,西至湘江沿岸。就在此时,已经有大规模立窑设坊烧制陶瓷的痕迹。
在这片土地上,两千年前的夹沙灰陶工坊,一千年前的青瓷、白瓷、黑瓷,演变到近代享誉世界的釉下五彩瓷,陶瓷事业在醴陵已流传了千年。
醴陵的陶瓷生产始于汉,兴于宋,盛于清,古作坊、古窑遗址遍布。直到清末民初,在仁人志士的推动下,醴陵终于诞生了“釉下五彩瓷”。
1904年,晚清(光绪三十年),清朝官员熊希龄考察醴陵瓷业,为振兴湖南实业,发展醴陵瓷业,他提出“立学堂、设公司、建官窑”的路线图,被清政府采纳。次年,熊希龄等人在城北姜湾创办“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并在学堂附近筹建了中国第一个瓷业公司“湖南瓷业公司”,从日本、江西景德镇引进技术人员和制瓷机械。经过努力,湖南瓷业学堂创制出五种高火性釉下颜料,1908年,在传统青花装饰的基础上,生产出釉下五彩瓷器。
1949年后,毕业于原湖南瓷业学堂、擅长釉下彩瓷工艺的古稀老艺人吴寿祺被请出山,传授技艺,培训学徒,并组建“湖南省瓷器工业公司”,1958年,釉下五彩瓷重新恢复生产。2003年,醴陵陶瓷产业被确定为湖南省十大标志性支柱产业,2016年5月,醴陵陶瓷又被列为全国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地区。
瓷品百炼成器釉下五彩瓷怎样炼成
你知道釉下五彩瓷是怎样炼成的吗?据介绍,釉下“五彩”工艺突破了单彩、两彩、三彩等传统着色技法的局限,运用红、绿、蓝、黄、黑五种原色料(故谓“五彩”),是醴陵瓷器独有的产品。
首先是选材。被选中的瓷泥要求黏性强、色度白,含铁及其他杂质要少。然后是选釉,基础釉料为长石和石英,釉下五彩瓷是高温瓷,要求釉料耐高温,按不同的表现色,釉料配方也不同。
釉下五彩瓷的成型方法有拉坯、注浆两种方式。具有一定强度的坯体形成后,在800℃-900℃的温度下进行热处理,一个具有一定机械强度的坯体就此形成。接着,在素烧后的陶瓷生坯上,用陶瓷颜料绘制彩色图案或图画。接着用矿物原料(长石、石英、滑石、高岭土等)和化工原料按一定比例研磨而成的釉附在表面。
瓷坯经彩绘、上釉之后,将其装入窑炉进行高温煅烧,温度一般在1380℃-1400℃之间。出窑后,再对瓷器用打磨机、金刚钻、纱布、手锤、毛笔等工具进行校形,清除粘附在瓷器表面的杂质。之后,便是再一次的入窑高温焙烧。
千锤百炼之后,一块泥终于蜕变成了“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醴陵釉下五彩瓷。
本报记者骆一歌长沙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