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德化瓷坛邱双炯:年近九旬匠心不改 愿用作品传递真善美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
未来网(www.k618.cn)泉州9月21日电(记者 程婷)巾帼园、水浒城……与之相对应的是一个个衣着华美、神态各异的女性形象,《水浒传》中梁山108好汉形象,以及尊尊不重样的弥勒佛、十二生肖本命佛等。在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邱双炯陶瓷艺术陈列馆中,展列了数百个德化瓷人物形象。
图为邱双炯陶瓷艺术陈列馆中陈列的罗汉雕塑。未来网记者 程婷 摄
德化县上是我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和三大古瓷都之一,中国十大主要陶瓷产区之一,全国最大的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基地,也是经济发展最快的陶瓷产区。
德化陶瓷制作生产始于新石器时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发展与当代。德化瓷雕塑始于宋代至今从未间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也是民窑瓷塑的杰出代表。其创作不受官窑繁琐拘谨的羁绊,取材广泛,造型优美、线条流畅、胎釉坚固致密,而其产品器型丰富,集实用、装饰、观赏与一体,具有民间陶瓷艺术的芬芳。德化陶瓷品历来是我国贸易重要输出品,与丝、茶并誉于世界,有“东方艺术珍宝”之称。
邱双炯陶瓷艺术陈列馆的主人邱双炯,今年已86岁高龄,是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德化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
邱双炯生于福建德化城关,幼年丧父。小学毕业时,因母患病卧床,他无法入读而失学,到瓷塑作坊打杂、学习瓷塑工艺,此后跟瓷塑结缘,至今已70年。
生长于中国白瓷的故乡德化,邱双炯醉心于瓷塑创作,并利用工作之余学习陶瓷专业理论知识,研究瓷土配方和陶瓷创作,在瓷路不畅,师父家的瓷器生意走下坡路,身边的师兄弟纷纷转行只剩他一人时,他不曾放弃这门技艺。
中间,在上世纪50年,邱双炯当过县里的通信员,任过水电部门领导岗位,也当过县级领导,但他却不改对雕塑艺术的热爱。出差外地,他不忘逛书店买有关雕塑艺术与工艺、窑炉知识的书籍。
改革开放后,德化陶瓷厂剧增,木柴需求也随之剧增,一片片的森林被坎秃了。于是,他提出“用水发电、用电烧瓷”的想法,希望推动德化实现以电代柴烧制陶瓷。
1981年3月,第一条“电窑”在德化县二轻瓷厂试验烧瓷成功。
这一改革使长期以来的“林瓷矛盾”难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冲,并顺利地过渡到后来石油、液化气的敞开供应时代,实行电、油、气并用烧瓷。
1991年,邱双炯退休,开始专心致志于瓷塑艺术的研究,不断完成自己确定的陶瓷科研实验项目,推出一件件新作品。其作品从传统题材的历史人物孔子、诸葛亮、杨贵妃等,到各种姿势的观音、弥勒等,不一而足。
图为邱双炯创作的《贵妃醉酒》。未来网记者 程婷 摄
他的作品《贵妃醉酒》、《贵妃出浴》等被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后,他还想到利用新研发的发光陶瓷,创作更多的传世之作。
德化瓷塑素以精雕细刻见长,制成大型作品困难。凭着孜孜不倦的匠心精神,邱双炯重新钻研了瓷土配方、瓷坯成型及烧制工艺等环节,经过无数次的实验,终于有了突破。
近年,他完成了大型瓷雕500罗汉、水浒传108将等瓷塑人物作品。
图为弥勒雕塑,邱双炯创造很多弥勒造型,被誉为中国瓷塑“弥勒王”。未来网记者程婷 摄
与此同时,这些年邱双炯一直在坚持传授技艺,培养了数百名的陶瓷雕塑人才。
“我希望作品能传递出真善美,让人感受到正能量。”虽然年事已高,邱双炯仍在坚持着瓷雕作品与瓷雕技艺的创作与传承,希望将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