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重要的陶瓷生产地之一,醴陵自东汉起就开始制陶,宋代主要生产青瓷,明清两代盛产青花瓷。清末民初,著名实业家熊希龄以现代陶瓷工业为基础,开办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和湖南瓷业公司,以革新工艺。制陶伊始,醴陵釉下五彩瓷就确立了以典雅绘画性装饰为主的高端品质,1915年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蜚声海外。战乱时期,醴陵产区经短期兴盛后,走向凋敝。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醴陵于1955年成立了湖南陶瓷研究所,请吴寿祺等老艺人以师徒传承的方式带出一批优秀人才,陈扬龙便是其中一位。
匠心独运 师法自然
出生于湖南醴陵的陈扬龙,13岁便跟随父亲陈华学习烧窑,15岁时进入湖南省陶瓷研究所,师从新中国醴陵高温釉下五彩瓷复兴带头人吴寿祺,结下与釉下五彩技艺的不解之缘。学习期间,他踏实勤奋,苦练基本功,经常到户外写生,临摹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画完之后,反复揣摩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扎实的基本功为陈扬龙后续的创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刚入研究所,陈扬龙学习的基本技法以“平填”为主,多用简单的阴阳面表现对象,基本没有色彩的浓淡变化,仅用不同色块组合表现纹样。通过四五年传统技法打磨后,陈扬龙进入创作阶段,由于长期进行花卉写生,对于花卉的形态、色彩深浅、层次变化十分熟悉,陈扬龙便以此为突破口,尝试如何让花卉在陶瓷上呈现得更加生动,层次更加饱满,避免作品沉闷呆板。
一次偶然,陈扬龙想到国画中有“三矾九染”的技法,即通过层层渲染而达到色彩丰富的效果。他抓住宣纸吸水特点和泥坯吸水的相同原理,大胆尝试将色料层层分染,但经高温烧制后,部分颜色较浅的色料容易失色,结果不尽如人意。之后,陈扬龙又不断改进绘制方法,充分利用泥坯吸水的特点,在色料中加入大量茶水,以很淡的色彩一层层分染。通过浓淡的反复操作,将釉下色料带入更深层的泥坯中,与泥坯融为一体。渐渐地,烧出来的花卉层次越来越分明、通透,水分感也很强。
同时,他认为画面的通透与瓷质密不可分,因此他对器形胎釉的选料配比和成型工艺要求甚高,通过反复试验,将“三烧法”改进为“四烧法”,最终达到“类玉”的效果。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陈扬龙逐步完善了该技法,并用四个字概括为:薄施淡染。
陈扬龙善于从生活中获取灵感,他观察植物的生长结构和姿态,总结植物在不同阶段、不同天气和不同时间的情态和神韵,以“格物”精神来写生,他的作品多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素韵别致之感,如同陈扬龙本人恪守本心、不争淡然的可贵品质,见器如见人。他重视与院校的交流与合作,总结出“装饰性构图,写实性表现”的艺术风格,晚年又成功通过提炼对象精髓,形成图案化、装饰化的变体风格,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传授技法 提携后辈
1988年,陈扬龙在湖南省陶瓷研究所成立个人工作室,在这栋不打眼的老式楼房里,他毫无保留地将“薄施淡染”的技法传授给汤春华、黄小玲、刘劲松等10余位学生。他要求学生恪守“造物忌巧,待人以诚”的理念,并总结出“一门深入,由点到面”的系统教学法,培养出一批釉下五彩事业的骨干力量。陈扬龙曾说:“我们学艺的人如果傲慢、吝啬、不肯成就别人,怕别人超过自己,那么即使有成就,也不是真正的成就。”
目前,他的学生黄小玲已获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荣誉称号,汤春华、肖明军获湖南省陶瓷艺术大师荣誉称号。在醴陵,几乎所有的瓷厂都有陈扬龙的学生,以徒带徒传承“薄施淡染”技法的方式已延续了三代。陈扬龙的女儿陈利、儿媳申彬也都在传承该技法,儿子陈志峰多年来也一心从事陶瓷艺术室的工作。2012年,陈扬龙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谈及父亲对自己艺术之路的影响时,陈利分享了一件令她难以忘怀的事情。晚年陈扬龙身体抱恙,但每天早上仍坚持5点到工作室上班,在泥坯上勾勒线条,汾水填色,经常一坐就是一整天。弥留之际,病床之上的陈扬龙还在空中不停地挥舞“作画”。“父亲为醴陵釉下五彩瓷奉献了一生,不仅总结出‘薄施淡染’的创新技法,还毫无保留地将此技法授艺于数百人。”陈利表示,自己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将责无旁贷地要把醴陵釉下五彩瓷的技法传承下去。
目前,工作室已交由陈扬龙的子女打理,共有6个人在分工协作,有的磨制颜料,有的在白纸上勾勒花卉线条,还有的在泥坯上作画。据了解,她们均为陈利和申彬招收的学生。在她们的身上,可以看到一股沉稳之气。“我们常常一坐就是8个小时,重复着同样的步骤,枯燥是肯定的,但是看着线条勾画得越来越好,会感受到发自内心的愉悦。”“90后”学生肖娜说。
陈利和申彬秉承着父亲陈扬龙的“一门深入,由点到面”教学方法,要求学生3个月重复画一张稿子,过程看似缓慢枯燥,却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笔的性能和花卉的结构,打好上瓷坯的基本功,同时磨去学生的浮躁。在挑选学生时,陈利和申彬同样延续陈扬龙“造物忌巧,待人以诚”的理念,将学生的品质作为首选标准,认为为人恭良,尊敬师长,方能学好本领。
赓续传统 融合发展
作为“薄施淡染”的见证者和传承人,陈利在父亲陈扬龙去世后开始独立创作,其作品曾参加第二届、第三届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第37届美国罗列艺术节,获得第十届全国陶瓷评比银奖、湖南省工艺美术金奖等多个奖项。陈利在赓续父亲技法的同时,在色料、泥釉配制、绘制技巧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使传承技法不断完善。
由于醴陵釉下五彩瓷工艺精美起点高,多用于国礼赠送和艺术陈列等,陈利和申彬一直在探索如何让醴陵釉下五彩瓷更好地走进生活。她们不断尝试,希望将醴陵釉下五彩瓷与时代接轨。摆放在工作室会客厅的《三友灯》便是其进行融合创新的作品之一,该灯呈四方形,灯壁皆为釉下五彩瓷,在灯光的照射下,莹润通透,使用“薄施淡染”技法绘制的图案层次分明、淡雅别致,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
“一盏台灯的灯壁要求瓷胎非常薄才能展现通透之感,因此制作工艺复杂且难度高,实际制作过程中破损几率很高,因此台灯的价值也会比较高。”陈利说。为此,她们尝试与更多非遗产品进行跨界合作。在成都国际非遗节上,陈利与浙江竹编非遗老师合作,将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元素融入到竹编之中,让大家更好地了解醴陵釉下五彩瓷和“薄施淡染”技法,价格也更为亲民,深受年轻人喜欢。
“这次父亲的作品将在国家博物馆展出,是对父亲潜心钻研一生的充分肯定。”陈利和申彬表示,他们将铭记父亲陈扬龙生前的教诲:从传统中学,在工艺中练,沉下去;在自然中悟,从时代中立,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