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闭幕的2017厦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东盟馆展区的传统瓷器“惊艳”各方,引来阵阵“啧啧”赞叹,丝毫不逊于另一边高科技、高智能的机器人。
原来,这不是一般的瓷器,而是金砖国家峰会国宴上的用瓷,是拥有千年历史的“德化建白瓷”再次递给世界的一张名片。
随着德化陶瓷相继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厦门金砖会晤以及中法文化论坛“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德化陶瓷再次大放异彩,成为焦点。
“中国白”成国礼瓷、国宴瓷
将德化白瓷命名为“中国白”的是法国人。在法国宫廷宴会上,德化瓷器被视为最贵重的餐具,20世纪60年代,法国总统在凡尔赛宫举行盛大国宴时还隆重使用200年前皇家陶器工厂生产的仿制德化“象牙白”餐具。
作为此次金砖会晤的茶具、餐具和装饰,德化陶瓷的身影随处可见。会晤期间大大小小的会议中,各国元首使用的金砖元首杯便是德化陶瓷大师陈仁海的作品。他设计的《四海同心》系列国宴瓷共118件(套),包括金砖元首杯、餐具套装、茶咖系列套装和洗漱套装。
“这次金砖会议的国宴用瓷竞争非常激烈,共有30多家陶瓷企业在角逐国宴餐具,我们公司仅改动过的设计稿叠加起来起码就有2米高,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被我们成功夺标。”陈仁海介绍说,《四海同心》系列首次将浮雕工艺广泛应用于国宴瓷,色调结合了德化“中国白”和金砖五国金,寓意着天圆地方、五湖四海、福禄万代。主餐瓷碗盖上雕饰的一圈“谷粒纹”和“海浪纹”,分别象征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餐具套装中的筷子,也是由“中国白”全釉瓷制成,系新研发成功的陶瓷材质。而元首杯的杯底,采用了阴阳双面精雕的专利技术,空杯时,是一朵栩栩如生象征荣华富贵的国花白牡丹;透光时,手指按住花蕊,它又是一朵红牡丹,粉嫩可爱、妙趣横生;手机拍摄时,这朵牡丹花就成绿色的;加入水后,却是一朵黑牡丹。这种釉下彩金线写意画,独树一帜。特别是闽菜代表佛跳墙炖盅,器形似帆船又像元宝,巧妙地把菜品的保温功能融合在一起,体现了“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精神。
德化五洲陶瓷股份有限公司精心制作的《五彩祥云》餐具也作为此次国宴用瓷,如玉石般柔和的质感,搭配圆润饱满的器形、水墨描绘的鼓浪屿,呈现出一番淡然脱俗的大气。据介绍,这套国家高端宴会瓷系列创作灵感来源于世遗新星鼓浪屿,器形采用圆润饱满的曲线弧度,充分表现材质如玉的柔和质感。以祥云为器形主设计元素,采用德化建白瓷与鎏金工艺相结合,流金溢彩,似天空中五彩斑斓的祥云袅袅飘动,虽静犹动,体现一片安详美好,呈现“鼓浪元素,鹭岛风情,闽南气韵,中国情怀”。开放、包容、共荣,是中国推动全球治理的重要思路,同样也是套瓷的设计思想精髓,寓意着国家之间更加团结互助,深化合作,共谋发展。为了此次“金砖盛宴”餐具完美绽放,五洲公司请来国内十位知名陶瓷设计大师、专家,历经9个多月匠心打造,突破多项技术瓶颈,经过重重筛选,终让其登上国宴餐桌。
在厦门会晤的凤凰厅内,德化白瓷被装饰于高达6米多的主背景墙上,五国国花浮雕交相辉映,洁白晶莹,宛若云带,令中外嘉宾赞叹不已。“用德化白瓷背景墙装饰,在国内应属首创。”据设计者、德化县腾艺陶瓷有限公司设计总监黄国銮介绍,浮雕造型取自展开的竹芯,共518块,分别雕上巴西的毛蟹爪莲、俄罗斯的向日葵、印度的荷花、南非的帝王花和中国的牡丹,错落有致地分为七大板块,整体组成凹凸起伏的波浪效果。“要将518块大小不一的浮雕、阴雕白瓷作品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装饰起来并不容易,初始成品率几乎为零,后对坯体进行多次烧制试验,成品率才逐渐提高到70%,最终经历3个月,团队才让五国国花完美上墙。”
此外,金砖会议的国礼多数来自德化陶瓷艺术大师之手。德化县长刘德旺接受记者采访时难掩其喜悦之情:“原来景德镇是官窑,我们德化是民窑,景德镇陶瓷的名气比较大。通过这次金砖会议,德化陶瓷进入国礼瓷和国宴瓷,名气大大提升,民窑变成了官窑。”
借势“后金砖效应”升温白瓷热
“入选厦门会晤用瓷后,陶瓷生意明显好做了。”在德化采访时,一家陶瓷企业的负责人高兴地告诉记者。在这家企业的生产车间里,一批出口英国的瓷杯在自动化烧制生产线的传送带上不停回旋,女工们有条不紊地将瓷杯拿下来进行上釉处理,该工厂生产的瓷制品超过八成都是销往海外。在另一家企业里,根据国外客户的要求,设计师正不断地修整动漫人物的面部,力求传神、灵动,该企业已签约了20多家国外客户,圣诞节、万圣节等各种国外节庆瓷制品需求量巨大。“中国出口名牌”企业德化顺美集团,产品销往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节日工艺饰品和陶瓷玩具在欧美市场已成为畅销品牌商品。
德化产瓷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便是外销瓷器的重要基地。在中国的三大瓷都中,德化陶瓷以“白”见长,瓷质致密,胎釉纯白,以温润、明净、典雅、精巧的玉质美感驰名中外。据德化陶瓷博物馆长郑炯鑫介绍,早在宋元时期,德化白瓷就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口商品,德化被誉为“中国白的故乡、瓷艺术的摇篮”。其后在明代,德化白瓷大量进入欧洲达到一个高峰,“世界瓷都”“中国白”等称号也就此在西方盛传开来。此前,在宋代沉船“南海一号”、清代沉船“泰兴号”打捞出的瓷器,皆以德化瓷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陶瓷业逐渐成为德化经济的支柱产业,形成了传统瓷雕、出口工艺瓷、日用瓷等三大产品体系、1万多个出口品种的陶瓷产业格局。目前,德化现有陶瓷从业人员10多万人,陶瓷企业2600多家,德化陶瓷产品销往世界190多个国家,2017上半年,该县陶瓷业实现产值99.57亿元,增长15%。德化县长刘德旺表示,今年德化陶瓷呈如火如荼发展之势,用生产企业的用电、用气量足以说明:“今年1—7月份,德化陶瓷企业的用电量增加了90%,用气量增加20%。”
德化陶瓷出口从明代开始就比较多,在西欧国家和美国等国德化陶瓷的知名度非常高,2015年,德化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评为全球唯一的“世界陶瓷之都”。刘德旺说,德化将趁金砖会议的东风,下一步准备在法国里昂举办第二届中法文化论坛“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接下来还将逐步开展一系列活动,带领德化陶瓷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德化陶瓷的蓬勃发展并没有以牺牲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该县通过推进陶瓷窑炉改造,将原来的烧柴先后建成了电窑、油窑、液化气窑、天然气窑,陶瓷炼制过程中基本上做到了零排放,德化也由此成为全国第一个无黑烟污染的陶瓷产区。
而在德化率先引导陶瓷柴改电、改气第一人就是德化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邱双炯。邱双炯在担任德化县委副书记期间,因地制宜,研发推广“用水发电、用电烧瓷”,一手促成了德化陶瓷产业的能源变革,解决了当地“林瓷矛盾”。退休之后,他专注陶瓷雕塑,成为当代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以“大师品牌”提升“德化造”
为力推德化陶瓷“中国白”,德化县人民政府于今年8月20日至9月1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了“丝路使者‘中国白’再出发2017国博德化白瓷展”,106位作者181件作品集体亮相,4位国家领导人前来参观,此次展览在国内外陶瓷界引起巨大反响。
邱双炯的得意之作《三面千手观音》就在这次大展上展出。作品高2.25米,洁白无瑕,晶莹剔透,以佛教题材和内涵,倡导慈悲、慈善、无敌、无畏的精神意境,采用“中国白”独特的材质烧制而成,在艺术表现上,增加旋转的动态功能,达到动静结合的表现力。作品比例匀称,纹饰细腻,表情传神,“千手”姿态各异,无一雷同,令人叹为观止。“中国白”如此大体量瓷雕塑像,堪称“世界瑰宝”。今年86岁高龄的邱双炯是当下德化白瓷活跃艺术家中的最年长者。他表示,“中国白”瓷塑素以精雕细刻见长,很难制成大型作品。为烧制这些大型作品,他重新钻研瓷土配方、瓷坯成型及烧制工艺等环节,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历时一年多才完成。
一件雕艺作品,若是刻上“大师”二字,立即身价倍增,大师的经济催化效应十分明显。德化陶瓷眼下正遵循“传统瓷雕精品化、工艺陶瓷日用化、日用陶瓷艺术化”的发展思路推陈出新继往开来。
据了解,德化白瓷独树一帜、享誉天下,但当前也面临着大师工艺瓷市场渠道不广、销售体系单一、价格普遍偏低等问题。为了突出市场化运作,推动“大师经济”高端化、品牌化发展,德化县通过建设“大师园”,成立大师创作团队,建立大师工作室,建成全国陶瓷产区独一无二的高端陶瓷创作平台。此外,构建“中高级工艺人才领衔+团队设计+限量生产”产业模式,建立中国(德化)陶瓷艺术品交易中心,引入经纪人市场化运作机制,以“大师品牌”效应提升德化陶瓷知名度。
一方面,让德化陶瓷走出去。参与国内外拍卖行、集雅文化等举办的德化陶瓷拍卖活动;依托“互联网+藏品+金融”交易平台,引导大师作品挂牌交易,实现大师作品证券化;组织大师、企业参与全国性作品评比,参加全国博物馆巡回展,到国外举办个展;参与国际国内重大盛事盛会,用好金砖会晤国宴瓷、礼品瓷机遇,让更多精美绝伦的国礼瓷器成为“德化造”。另一方面,通过举办各种活动请进来。借助“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德化瓷观音·神州驻百店”“祭窑神”等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陶瓷艺术家来德驻地创作,实现时尚理念、文化元素、先进技艺等的交流碰撞,提升创作水平;支持大师角逐各类艺术大奖,邀请专家、学者、评论家撰写品瓷文章,借助央视等平台举办藏瓷、论瓷、鉴宝活动,抱团营销,引导大师注册“人名商标”,提升大师名气和作品价值,形成超百亿元的“大师经济”规模效应。
德化县委书记梁玉华告诉记者,近年来,德化围绕“生产由制造向智造转变,产品由低端向高端转变,结构由单一向多元转变”的“三个转变”,走创新型、效益型、集约型、生态型的“四型路子”,重点实施政策、文化、设计、科技、市场“五个引领”,提质增量,扩大影响,转型升级,打造声名远扬的“世界陶瓷之都”。 □ 檀利民 本报记者 胡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