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陶瓷制造工序中,入窑烧造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故有“三分做就,七分烧成”之说。而造型为方形的陶瓷则更难,因此收藏界有“一方顶九圆”之说。本期“国礼大师”带你走近中国设计师、福建省陶瓷专业委员会委员、多宝堂艺术总监徐思敏,听听他的“国礼”创作故事以及他是如何成功烧制方形造型的陶瓷作品。
□许文龙 王双季 文/图
徐思敏
攻克难题 成功率仅20%
“国礼一定要有特定的难度,是无法轻易做到的宝贝级作品,这样才显大国风范,也更能体现创作者的匠心。”徐思敏说,他以象征承诺、诚信的印章为主体,创作了此次国礼作品《一诺千金》。因作品主题寓意深远,他的设计稿很快从遴选中胜出。然而,真正的困难还在后面。由于作品被设计成长方形,而且体量较大,烧制期间他真正体验了什么叫“十窑九不成”,不少精心雕塑的作品经过烧制后全部失败作废,这让他既痛心又有些气馁。“作品难度太大,很难完美呈现,短时间内没办法完成,我准备放弃了。”今年春节期间,他给德化县委宣传部长陈坚宏打电话时说道。第二天,陈坚宏来到他家中,与他促膝长谈,鼓励他迎难而上。此后,他重整创作思路,并暗下决心,一定要攻克难题。于是,他立即组织团队,放弃休假时间开始加班,共同研究作品的成型问题。
“陶瓷印章历经多道手工工序制作,经高温烧制而成。每枚印章在烧制后会有18%的大小收缩,所以无法仿制出一模一样的印章。”他说,而陶瓷在1320多摄氏度高温下是处于柔软状态,形态做好后要烧制成垂直和方正的长方形难度非常大。为了攻克这一难关,他对坯体内部和瓷土配方进行一番修改,但均以失败收尾。
后来,他决定采用3D技术全方位扫描雕塑,在电脑上对原雕塑稿各个立面进行微调校正,确保作品的四个侧角都绝对平整和垂直,最后阶段再回到手工。终于,他第一件成功的作品出炉。“原本以为摸索到成功烧制的门道,但紧接着烧制的4个陶瓷又全部失败,整体的成功率大概在20%。”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直摇头,好在最后他坚持下来。
作品丰富 追求情智与意境
徐思敏出生于德化,是资深设计师、福建省陶瓷专业委员会委员、泉州市正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多宝堂艺术总监、陶瓷艺术家,多件陶瓷作品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展出,其创作的《包容》在2014年10月被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收藏。
从事陶瓷创作二十多年,他为上百家企业设计企业VI,对空间艺术、平面艺术、装饰艺术、雕塑艺术均有涉猎,主要作品有获得“全国陶瓷艺术设计与创新金奖”的《和谐》、大型石雕《石牛山国家地质公园主碑》、瓷都广场汉白玉石雕《脱胎》、陶瓷《五行柱》、滨溪公园花岗岩石雕《翰墨流芳》、陶瓷博物馆《瓷国史话》大型陶瓷浮雕等。在陶瓷艺术创作中,他主张“形以达意,质以达形”,形体与质地结合,情感与智慧交融,作品追求情智与意境,雄健、自由、自信。
在公司展厅内,记者见到《明·渡海观音》《明·披坐观音》《白釉文昌帝君》等作品。“这些都是国宝复原作品”,他说,从2011年开始,他开始带领团队实施“中国风·瓷计划”项目,复制德化陶瓷博物馆内的作品,将德化窑优良技艺再现,并融合一些现代的创作理念,让其成为新的文创产业。他说,推行“陶瓷+”模式,已成功打造“国宝复原·德化窑”“螭龙尊——大师瓷酒之道”“大师佛瓷之道”等工程。
包容
和谐
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