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刀具的改进和创造性利用让钟立维走出了一条新路。
刻瓷作品《富春山居图》凝聚了钟立维的大量心血,也成为他创作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许多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学生来到钟立维工作室,从刻瓷的学习中寻找灵感。
在创作之余,钟立维深入小学、中学甚至大学,传授刻瓷技艺。
借助放大镜和台灯,钟立维可以更好地控制细节的精准。
钟立维强调,他的刻瓷画着色后是可以触摸的。
广袤的辽宁大地,历史悠久、物产丰富,尤其宝贵的是留存了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活跃其间的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薪火相传,令其生生不息。从今天起,辽沈晚报推出系列图片专题,用镜头的视角带你去看非遗,感受文化的魅力。
瓷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围绕着瓷衍生出了一系列的艺术形式,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儿”,可偏偏就有人迷上了刻瓷。“触有手感,观有水墨。”刻瓷技艺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民间绝技,是以瓷为纸,以刀代笔,在素面瓷器上镂、凿、划出各种图形、图案的一种纯手工技艺。“刻瓷技艺”2015年入选辽宁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钟立维是代表性传承人。
钟立维出生于刻瓷世家,外祖父宋占祥13岁时,在北京琉璃厂当学徒,得到刻瓷大师朱友麟的真传。后来,举家迁到沈阳,这门技艺得以在沈阳落地生根。每当外祖父和母亲刻瓷,他都会围着看,家长发现他有兴趣,也就有意识地教他刻瓷,那时,他12岁。当时不经意埋下的种子,成为他后来的人生拐点。下岗再就业的契机让钟立维重新捡起刻瓷的手艺,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十多平米的工作室里,墙上挂着的尽是钟立维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图》、《韩熙载夜宴图》、《兰亭集序》、《虢国夫人游春图》……每件作品都经过数以万计,甚至更多次地敲打凿刻脱胎而出。刻瓷不比在纸上作画,没有更改的余地。雕刻主要有钻刀法、双勾法和刮刀法。钻刀法是指用小锤均匀地敲打刻刀,使之在瓷器表面形成大小、疏密、深浅不同的点,构成画面或字体;双勾法是用锐利的刻刀沿字体或画面的外轮廓刻画;刮刀法则是先用双勾法刻出字画轮廓,然后再将双线间的瓷釉刮去,以便填色。
作为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钟立维这些年还在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等学校传授、推广刻瓷技艺。在教学的过程中,他也从学生的作品和思路中寻找灵感,融汇到创作中来,实现了互补。从事医务工作的女儿也加入到刻瓷的行列中来,协助他创作和推广刻瓷。传承,让钟立维看到了刻瓷技艺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