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三月,各大产区陶瓷企业陆续开工,且销售势头良好,不少企业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取得开门红。
然而,总有一些企业黯然神伤,即便是在被称为“小阳春”的三月,也是举步维艰,难有起色。
近年来,行业分化趋势明显加快,一批龙头企业的业绩增长幅度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而一些新的品牌、新的黑马又不断涌现,以全新的产品特色、市场策略、营销模式,为行业带来新鲜力量的同时获得自身快速的增长。
与此同时,一大批曾经的大品牌、老品牌却日渐退出公众的视野,在市场的边缘苦苦支撑着惨不忍睹的业绩,毫无翻身之力——即使是在市场环境整体好转,大家赚得盆满钵满的时刻,也总有一批品牌灰头土脸,毫无生机。
这样的品牌,在各大产区并不鲜见。三五年前,曾经有2亿左右的销售规模,梦想着终有一天跨过3亿、甚至5亿的销售门槛。然而,造化弄人,眼睁睁看着周边曾经的小弟、后来的新人一批批绝尘而去,自己却只能在原地踏步,没有半点进步——更可怕的是,原有的规模、渠道、份额,仍然在一点点萎缩,即便是使出浑身招数,也难以改变现状,只留下一声充满疲惫而又无可耐何的叹息!
事实上,我们身边有太多这样的品牌,已经很长时间很少进入媒体、行业公知和广大经销商的视野,一年四季更鲜有什么大的营销举措和策划活动,只是默默地在市场一隅拼搏、努力,坚守着自己的阵地,其中的甘苦,只有自己知道。偶尔被同行提起,也很快被淡忘,绝难成为市场的主角。
“从来只听新人笑,有谁记得旧人哭?”优胜劣汰,不进则退是市场竞争的不二法则。只是这类企业也曾经有过辉煌,也曾经是某领域的主角,也曾经一飞冲天被行业同仁啧啧称赞、寄予厚望。然而,不知道从哪一天起,开始如牛入沼泽,再也难以掀起大的波浪,只能看着身边的同行一个个先行而去。
盘点这类企业,虽然原因各不相同,但还是有一些共性:产品档次不高、同质化严重、内部管理混乱、团队人心涣散、老板多疑善变……成功的企业家家相同,挫败的企业,各有各的不同。
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当中,这类企业几乎天天都在想着怎么样脱胎换骨、凤凰涅槃,逆势前行?说句实话,难度很大。因为刨根问底,一切问题的根源,最终都会指向老板。而老板的风格、思维、眼光、格局、胆识、智慧等等又决定了企业今时今日的命运。
要想浴血重生,唯一的出路就是转变观念。但是,老板的观念你很难转变。他之所能够当上老板,一定有着超乎常人的胆识和魄力。如今停步不前,或被同行超越,可能更多的感受是“不是我军无能,而是同行太狡猾”。
许多时候,过去成功的经验,会成为老板的包袱、企业的负资产。因为那些被屡屡验证过的成功之道,早已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洪流中落伍且格格不入。如果继续坚持、继续固执己见,刚愎自用,唯我是从,只能一步步被竞争对手挤向市场的边缘。
身边有许多业绩不佳的老品牌,老板也曾想过放权,重金引入合作伙伴或职业经理人,让他们放手一搏,期望摆脱低迷,重新迈上发展的快车道。但是,这样的案例并不多见,营销老总换了一个又一个,销售人员来去匆匆,业绩却总是难有起色,更多的是几番折腾,不是理念不合导致分道扬镳,就是新的运营者抱怨老板放权不够,干涉太多。最后不欢而散,受伤害的,仍然是企业,留给老板的仍然是一个烂摊子;而那些合作多年的经销商,甚至连新的营销老总都没见过就被走马灯似的更换,营销政策、团队朝令夕改,无所适从,到最后也只能是一声长叹,只好另觅新主。
一个企业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产品、品牌、生产、研发、渠道、团队、合作伙伴等等,但最后的一切又归根于人。因此,这类增长乏力的老品牌、老企业,要想华丽转身,冲出低谷,唯一的出路还是要在人才引进上下功夫。
作为一个老板,你可以观念落后,你可以没有运营能力,但你一定不能没有识人、辨人的能力。如果这类企业的老板能够找到合适的人才,并且知人善任,给他们提供一个尽情发挥才能的舞台,能够具有分享精神,与运营团队共享发展成果,我想,最终会吸引一批精英留下来,打造出一支稳定而又专业的营销团队。只有这样,才能给品牌、渠道和经销商赋予强大的能量和信心,才能使品牌一点点在市场上重现活力。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枯木尚且逢春,何况一个曾经有着多年市场基础和积累的老品牌、老企业?正所谓思路一换天地宽。衷心祝愿那些曾经无比辉煌而又暂时陷落低谷、寂寂无名的老品牌、老企业,能够从新出发,逆势而上,再创辉煌。
原标题:
那些寂寂无名的老品牌,该如何枯木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