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德化吸引了大量国内外艺术人才前来交流、创作,形成了思想的碰撞与更新,为陶瓷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充分发挥人才政策效应,积极打造陶瓷产业“硅谷”——德化何以吸引“瓷漂”艺族
王开雅创作的《白》系列作品
黄国銮(右)及其作品
水出胜谈起建盏时充满激情
孙正元与他的瓷玫瑰
“千年德化瓷 迈向500亿”系列报道·人才平台
编者按
陶瓷业是德化的支柱产业、民生产业。为强化陶瓷产业对德化县域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做大做强“世界陶瓷之都”,今年2月,德化制定《德化县陶瓷产业跨越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德化县委宣传部与本社合作,开设“千年德化瓷 迈向500亿”系列报道栏目,立足五年行动计划,围绕“创新、变革”,从德化陶瓷产业正在或者将要发生的新事物、新动向入手,聚焦产业转型升级之路。
核心提示
近几年来,随着德化陶瓷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升,艺术交流逐渐增多,德化吸引了大量外来艺术人才。他们慕名而来,有的来之前对这里一无所知,有的因工作关系对德化有一定了解,有的甚至已是国外知名的艺术大师,最后汇聚于此,成为世界陶瓷之都的“瓷漂”艺族。
他们之所以选择德化,有一个共同观点:这里拥有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完善的陶瓷产业链以及良好的陶瓷创作氛围。而“瓷漂”们的到来,也为德化陶瓷产业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更多的活力。他们在各自领域里积极创作,使德化陶瓷在不断更新观念中与时俱进。
近年来,德化相继出台了不少人才扶持政策,借此吸引更多陶瓷产业人才来到德化,留在德化,共同推进德化陶瓷产业继往开来,迈向新的高度。
日本“爷爷级”陶艺师扎根德化十三载
现象:天南地北“瓷漂” 汇聚瓷都追梦
“创作一件精美的建盏,需要满足很多条件,烧制过程中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每一件建盏作品,都是独一无二。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满头银发的水出胜从摆满作品的桌上随手拿起一个建盏向记者介绍。虽然已经69岁,但聊起自己喜爱的建盏时,依然神采奕奕,激情澎湃。很难想象,老家在日本京都的他,在德化已经待了13年。
2005年,水出胜的朋友来到中国考察,被德化瓷的“白如雪,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及那种灵巧、别具一格的民间创意所折服,决定派他到德化,与当时有业务往来的一家陶瓷公司合作,研习瓷艺并传授给当地学生。彼时的他,已是日本京都有名的陶艺大师。
到德化后很长一段时间,他主要做一些日式陶瓷。2009年,他接触到建盏,便利用业余时间,重拾这门年轻时曾喜爱和练习过的手艺。2012年,朋友的公司陷入经营困境,最后关张,但他却选择继续留在德化。“能在这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很开心。”水出胜说。此后,他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取名“宋绚”,并与德化县蕴窑陶瓷公司合作,担任该公司的陶瓷艺术总监。
“只要我身体还健康,我想一直待在这里多做一些艺术品。”未来,他希望能扩大自己的工作室规模,生产出更多的纯手工陶瓷精品,让更多人能喜欢和享有这些艺术品。
东北“蛙叔”用陶瓷演绎青蛙
1997年,辽宁大连人孙正元骑着一辆单车从北京来到厦门,开始做外贸生意,其中很大一部分订单是陶瓷工艺品,因此与德化瓷和德化人结下不解之缘。“我喜欢陶瓷,也慢慢喜欢上德化,梦想着能在这里开一个工作室,做自己喜欢的陶瓷艺术品。”两年前,孙正元终于下定决心,放弃一部分生意,凭着一腔热情和心中的梦想,在德化开始筹建自己的工作室。
在孙正元看来,德化不缺传统的工艺大师,却鲜见执着于创作当代陶瓷艺术作品的手艺人。于是,他创意频出,创作出一件件造型各异、五彩斑斓的青蛙、蜥蜴、苹果等陶瓷作品;同时将陶瓷与金属结合,开发出一系列瓷花作品。
“我喜欢小动物,尤其是青蛙。”孙正元说,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而青蛙恰恰可以作为环保的代言人。就这样,他创作出了40多种形态的陶瓷青蛙,写实或写意,规矩或夸张,置于茶几一隅,攀于墙面一角,握在手中把玩,怎样都不违和。他崇尚自然,未来打算更多以环保的主题或理念去演绎青蛙,赋予其更深的社会意义。而他,也被人称作“蛙叔”,并以此名注册成立了“蛙叔”品牌。
宁德陶艺师让“中国白”绽放异彩
与孙正元一样,来自宁德蕉城区的黄国銮时常往返于厦门和德化。1997年,从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后,他便一直在雕塑领域闯荡。2009年,一次德化行,让黄国銮“触电”白瓷。凭借一股冲劲,年轻的黄国銮把家和经营了十多年的事业都留在了厦门,和弟弟黄国资到德化追求漆画、白瓷结合的艺术梦想。刚到德化,黄国銮对白瓷一窍不通。凭着满腔热爱之情,他不断学习摸索尝试,开始慢慢地掌握了白瓷的特性。
“我的作品没有固定的模式,更多是利用传统的技艺做一些有创意的作品。”黄国銮致力于创新,喜欢尝试新事物,变换新风格,这也使得他的作品不同于传统,而自成一派。婀娜多姿的唐朝侍女、精巧细致的搬食蚂蚁、引人遐想的盛夏果实……每一件作品都被赋予了生的气息。
2017年9月,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的主会场凤凰厅内,一条五国花卉的瓷雕装饰带让世界再一次领略德化瓷“中国白”的独特魅力。这面独具“海丝”文化特色的五国花卉瓷雕背景墙,就是黄国銮潜心数月在德化创作而成的。
广东青年艺术家赋予白瓷当代艺术
见到王开雅时,他正坐在茶桌前,专心致志地在纸上画设计稿。34岁的他是广东湛江人,目前家在深圳。2011年,他从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后,开始从事大型户外雕塑的工作。“我创作的作品不限材料,遇见白瓷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惊喜。”他说。当时,他的一个同学来到德化,将创作的白瓷作品带回广东,他看到这件作品后惊喜不已,希望尝试用白瓷创作一些作品。怀着对德化的向往,2016年他与同学一起来到德化,选择留在这里创作。
“我没有给艺术下过定义,更不会给自己限定框架。我喜欢无拘无束地创作,跟着自己的灵感和想法,不论是传统或当代,我都会进行尝试。”他说。如今,一年中他有六七个月时间会待在德化创作。2017年,他开始创作自己的系列作品《白》,如今已经到第八件,其中一件以“虫子”为主题的作品还获得“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铜奖。
原因:底蕴深产业链全 吸引众多艺术家前来
“德化瓷土的白净细腻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骨子里带有的精巧、精致、精细的情感全被激发出来了。”谈起为何成为“瓷漂”一族,黄国銮笑着说。
“德化是个很有灵气的地方,我去过河南龙门、江西景德镇等不少地方,但只有德化让我有留下来的欲望。”在王开雅看来,德化拥有高超的陶瓷烧制技艺以及较为完善的陶瓷产业链,这些都是吸引他留在德化创作的原因。
在孙正元和水出胜眼中,德化空气、山水等自然生态环境都非常好;距离福州、厦门、泉州市区等经济发达地区都很近,地理位置优越;陶瓷文化底蕴深,陶瓷创作氛围浓……这些都是德化陶瓷吸引他们留下来的原因。
“当时,日本的电视台恰好报道过德化陶瓷,其中详细介绍了一些德化白瓷佛像的制作工艺手法。我看到佛像的手那么小,却做得那么精细,由衷地叹服,开始对德化有些向往。”水出胜说,他与当地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如今,他每年除了春节回日本两三周外,其余时间都在德化。“德化已是我的第二故乡,是让我一想起来就感到温暖的地方。回日本时,我的妻子都会想着早点回德化来。”水出胜笑着说。
意义:思想碰撞更新 为瓷都注入活力
谈到“瓷漂”艺族,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教授张南章难掩激动之情。“他们对德化这座古老的艺术之城起了震撼作用。”他说,“别人说起德化,首先想到的是何朝宗的‘渡海观音’。除了观音,还能有什么呢?当下如果注入新鲜的血液,那么德化陶瓷完全可以再造另一座高山。”
德化陶瓷办主任徐永生认为,这些外地到德化创作的“瓷漂”艺族,不仅丰富了德化的陶瓷种类,促进陶瓷技艺的交流,同时也带来新的创作理念、技法、营销模式以及人脉资源,最重要的是带来思想上的碰撞和更新。特别是一些驻地艺术家在与本地融合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想法、理念或作品,这些都能为德化陶瓷产业注入新的活力。“这些对做大德化陶瓷产业总量,延伸德化陶瓷产业链有很大的帮助。”他说。
江西的周小平2001年来到德化,最初从事彩画笔的销售。“德化陶瓷如果与书画相结合,一定能迸发出新的作品。”2013年,出于对德化陶瓷的欣赏,他在德化设立“艺峰阁”工作室,邀请全国各地的书画名家来到德化创作书画陶瓷,引发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同时也让更多人对德化陶瓷有了新的认识。
“德化陶瓷产业要重新振兴,靠德化本土的艺术人才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外来人才到德化来交流、沟通、融合甚至是碰撞。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德化,研究这里的材料,熟悉这里的工艺,带来新的思想、理念和技法,让大家看到德化陶瓷的更多可能性。”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苏献忠认为,“瓷漂”艺族给德化带来积极影响,不过影响的效果并不会立竿见影,而是潜移默化,需要一个过程。
思考:补齐发展短板 深挖产业潜力
水出胜刚到德化时,这里做纯手工陶瓷的人并不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富裕起来的人们观念更加开放,对艺术也有更多更高的品位和追求,开始重视纯手工的价值。很多纯手工的艺术精品也借助发达的互联网,为更多人所熟知,开启了更广阔的市场。身处以白瓷闻名于世的德化,他从来不担心自己的这些非白瓷作品没有销路。“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做出精品,懂行的人们自然能嗅到“酒香”。
王开雅认为如果能让陶瓷主题和形式更加多元化,德化陶瓷产业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作为一个从外地来德化驻地创作的艺术家,他希望未来能在这里有一个自己的创作空间,能有自己的窑炉,这样就能更好地创作。
在孙正元看来,目前德化急需补齐的短板是对人才的吸引力。“目前,德化还缺少一个大型、完善的陶瓷艺术创作展示平台和商业平台。”他认为,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年轻一辈陶瓷艺人的扶持力度,为他们提供艺术创作展示平台以及销售产品的商业平台,才能真正吸引人才留下来,为瓷都聚集更多人气。他坚信,德化未来五年陶瓷发展潜力巨大,只要找准方向,一定能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只有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德化,通过切身体验才能更好地感受陶瓷魅力,才能更全面、深入地理解陶瓷。”黄国銮说,德化要继续加强对人才的引进和扶持政策,让更多人才留在德化,促进德化陶瓷技艺的传承和产业的发展。
展望: 出台扶持政策 大力招才引智
据德化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计,目前从外地来德化从事陶瓷相关产业的有130家陶瓷工作室,共计150人左右。每年从全国各地到德化进行短期创作的艺术家更多,难以详细统计。
围绕打造德化陶瓷产业“硅谷”,德化充分发挥人才“1+5”政策效应,做好人才的引、育、用、留。一是实施陶瓷产业人才“订单式”引才项目,建立“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联动机制,精准化引进陶瓷产业链急需紧缺人才;二是注重“新生代”“创二代”“创三代”“瓷漂”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实施青年陶艺人才领航工程、陶瓷产业链人才集聚工程等项目,打造陶瓷工艺大师、艺术新秀、陶瓷工匠、上下游人才、企业家“五支队伍”;三是鼓励和支持陶艺人才申报泉州市高层次人才等人才认定项目,用好250套人才公寓及产业工人限价房,统筹解决人才进修培训、职称评聘、医疗保健、住房安居、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问题,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构筑“产业集聚人才、人才引领产业”的发展格局。
徐永生介绍,德化县陶瓷办正在筹建“德化陶瓷驻地创作服务中心”,“对国内外艺术家、高等院校雕塑、美术专业学生到德化进行驻地创作三个月以上且有作品展示,帮他们办个展,同时给予所在创作基地一定的资金补助”的政策也将在近期推出。“以后来德化创作的艺术人才,不论是长期或是短期驻地创作,都可以到这里对接。”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