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全景图。
■作品局部。
■油泥稿局部。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广东省陶艺大师黄焯南为佛山市博物馆制作的《石湾制陶工艺流程》组塑,终于进入收尾阶段。昨日记者在黄焯南工作室看到,整件作品已经烧制完成,这件长达3.75米的组塑采用微缩的方式,生动展现出清末民初时期石湾制陶工艺流程。
2015年,佛山市博物馆计划在佛山新城的新馆非遗展厅,安置一件表现传统石湾陶艺工艺流程的陶塑作品。项目确定后,市博物馆的专家组最终确定由黄焯南来创作。“他的作品接地气,不少都是反映佛山传统民俗的内容,有一定的创作经验。”市博物馆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张雪莲告诉记者,之前市博物馆还征集过黄焯南一套佛山民俗类作品,作品的艺术水准很高。
90个人物形态各异90个人物形态各异
《石湾制陶工艺流程》组塑被分成10段,每段都单独创作,整件作品连为一体形成一个长卷,长3.75米、宽0.48米、通高0.85米,展现出清末民初石湾制陶採泥、搓泥、塑陶、晾晒、上釉、烧窑、出窑等七大工序,主要展示了石湾瓦缸、瓦脊和公仔的制作过程,地面摆满各种形状的瓦缸和陶罐,还错落分布着90个人物形象,或坐或立或行,多数都是表现制陶工人劳作的状态,其中还有一位来石湾采购公仔的外国人。
另外,作品分布着18间房屋和两艘小船,小船停靠于东平河边,一艘运柴,另一艘运瓦缸。中部最高位置是南风古灶,郁郁葱葱的大榕树下,工人们正在烧窑。为丰富作品画面,黄焯南还在不同的位置点缀了24只精致的小动物,河面上的鸭子、房间内的小猫、看门的土狗,整个画面充满着浓郁的岭南生活气息。
整组作品以绿色、黑色和土黄色为主,没有太多鲜艳的釉色,画面古朴别有情趣。黄焯南告诉记者,釉料他特别选取了不是太鲜艳的哑光釉,主要表现一种老照片式的“古味”,与博物馆的氛围也相融。
擅长民俗题材的黄焯南之前并没有做过微雕类的山公仔,在创作《石湾制陶工艺流程》组塑过程中,他曾经邀请过一位微塑陶艺家展示山公仔的制作方法,但他觉得“手法略显粗糙”,最终还是用回自己常用的雕塑技法。虽然人物高度都在10厘米以内,动物高度在2~3厘米,造型难度较大,但他觉得这并不是最大的难点,“房屋变形是最大的难点,为了预防变形,我们做了很多处理。”黄焯南告诉记者,“比如一些容易塌陷的屋檐下面,我们增加了一些支撑。”这组作品中,屋内也有一些人物和场景,黄焯南并没有采用镂空雕塑的手法,而是采用传统石湾瓦脊泥板搭屋的方式,将屋内场景塑好后,加上房屋泥板一次性烧制而成,这就增加了房屋变形的概率。
前后创作过多个样稿
在最终烧制前,黄焯南反复试验,共烧了11窑来测试窑温,最终确定了1175℃的烧成温度。因为前期准备充分,从今年4月25日开始,这组被分解成23件的组塑作品连烧了6窑,全部烧制成功。
为塑造好这组作品,生动还原出清末时石湾制陶人的生产场景,黄焯南搜集了不少资料,还寻访了石湾老艺人和工人。张雪莲介绍,市博物馆还组织专家给黄焯南一些创作的建议。黄焯南根据这些意见不断改进,还用油泥做了一个样稿。记者发现,样稿与最终的成品差别较大。黄焯南还有一本随身携带的速写本,里面画满了各种形态的制陶工人和岭南水乡的速写草稿。
未来,这组《石湾制陶工艺流程》将安放在佛山市博物馆新馆非遗展厅内,旁边还将通过多媒体方式展示其制作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