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机器代工,令德化陶瓷提质增量。
游客在手拉坯创作中体验德化“走出去”的陶瓷文化 。
“我们已经相识20多年了,关系就跟兄弟一样。”从2005年开始,黎巴嫩友人比利可每年都会来德化,与郑鹏飞探讨市场需求和生产合作,比利可还分享了他的朋友圈,引荐了更多的合作客商。他认为,在当前中国实施“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空间越来越广阔。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德化陶瓷企业紧紧围绕力争到2022年陶瓷年产值突破500亿元人民币的发展目标,将先进理念“请进来”,带着产品和文化“走出去”。2018年1—5月,德化对“一带一路”沿线39个国家和地区有过出口业绩,涉及企业90家,出口额1342.96万美元,同比增长41.2%,其中出口量增长的国家有22个,对2个国家出口增幅超15倍。
打破陈规 扬起文创“风帆”
在顺美公司的国际产品展区,摆满了与各知名外企联合开发的陶瓷卡通形象产品,比如圣诞节系列、情人节系列、丰收节系列、复活节系列、格林童话系列……更有与迪斯尼合作的维尼、Kitty、Mickey家族等产品。一位正在参观的客商说,这里简直就是“陶瓷界的迪斯尼乐园”。
很难想象的是,在1986年,刚成立的顺美公司,仅仅只是一个普通的陶瓷家庭作坊。到了1992年,公司才开始做外销。如今,顺美公司每年出口陶瓷产品几千万件,产品销往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客户中不乏迪斯尼、可口可乐、沃尔玛、环球影业等知名企业。这样的“奇迹”,顺美是怎样缔造出来的呢?
“要让传统的中国陶瓷被世界广泛接受,关键要创新发展思路,把传统工艺与时尚文化紧密融合。”顺美公司总经理郑鹏飞说道,能取得这样的业绩,除了产品创新、转型升级、技术改造等,更重要的是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抓住机遇,敢于打破陈规,主动把中西方的文化融合起来,把文化优势转化为生产力。
其实早在2000年,很多人对德化陶瓷的看法还停留在传统的“锅碗瓢盆”与瓷雕创作上时,顺美公司便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不仅投资225万元在德国哈根注册成立了“顺美集团(德国)有限公司”,更成立了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SMG工艺品设计策划中心”,聘请当地工艺美术专业人员,就适应欧美市场、切合欧美风俗文化习惯的工艺品进行策划设计,做到在欧洲策划设计,在中国开发、试制、生产,而后在欧美以及全球营销的新格局。顺美不断融合东西方文化,提高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底蕴,抢占市场先机,扩大市场份额,打响“顺美”品牌。
顺美的成功经验在德化得到了推广。近年来,德化县把更多的文化创意融入陶瓷业的发展中,针对薄弱环节,“对症推出一揽子解决方案”,鼓励陶瓷企业“请进来”与“走出去”两条腿走路。德化陶瓷企业也积极探索创新发展之路,紧紧围绕实现该县所提出的陶瓷500亿元产值目标,敢于打破陈规,创新发展。在这样良好的发展氛围下,顺美公司业务遍布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连续8年保持每年涨幅5%以上,2017年产值4.3亿元,出口创汇连续7年保持德化总量第一位。
精益求精 让产品“乘风破浪”
在德化协发光洋陶器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寥寥无几,吸引人目光的是一条条自动化生产线。“这些生产线自动成型的陶瓷胚密度更高,质地更光滑,次品率从以往人工生产的15%降为目前的2%—3%,产品质量更为稳定。瓷坯自动滚压成型,而1条生产线仅需1名工人,既节省了劳动力,稳定了质量,更提高了产量。”公司董事长助理郑富垚说。
不仅如此,为了满足不同地区消费者的需求,德化协发光洋更在日本、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聘请了专业的设计师团队。先进陶瓷智能制造设备的引进,使协发光洋实现了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对产品设计的重视,也令协发光洋收获良多。
这样的精益求精,使德化陶瓷企业在日用出口方面大放异彩。协发光洋便开发创新出销往东南亚的清真系列酒店餐具影黄绿、雨花台白和麻布纹系列,以及出口英国的云纹石等诸多系列,另有多种窑变釉、印花、手绘、贴花以及综合装饰的产品,受到高端酒店市场的欢迎。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我们的产品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国家的销量、销售额都有明显的增加。”协发光洋董事长助理郑富垚介绍,公司的客户也从5年前的涉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拓展到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正是该公司市场重点拓展区域。
窥一斑而知全豹,德化县正是通过质量产量“两手抓”,让德化陶瓷“乘风破浪”,走进千家万户,做大出口陶瓷产值。2013年以来,德化县内30家国家级示范区企业全部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93家企业获得输美陶瓷认证,居全国各大陶瓷产区第二位;自营出口陶瓷企业数由254家发展到400家。示范区企业自主品牌数量不断增加,国家级品牌拥有量居福建省山区县首位,形成了德化出口陶瓷品牌的集聚优势。
传承开拓 闯出时代“新航线”
“一直以来,德化陶瓷都是以外销为主,宋朝时就依托泉州港远销海外。”德化陶瓷博物馆馆长郑炯鑫说,如今德化输出的不仅仅是陶瓷产品,更是陶瓷文化。在立足传统、传承工艺的同时,德化陶瓷也积极开拓,吸收国外设计理念,开发新产品,让“中国白”再出发。
在德化县中国白艺术宫里,德化白瓷薄如蝉翼的蕾丝裙边、纷繁复杂的花瓣、手持青龙偃月刀巍然屹立的关公像,无不透露着别具一格的设计和精巧的工艺。“这批白瓷工艺品有许多技法上的创新,同时使用了智能化的烧制设备与方法,不断修改、调整烧制的温度等数据,使得制成的瓷器晶莹剔透而又圆润饱满。”中国白艺术宫负责人、国礼名家陈仁海说。
去年9月,在厦门举办的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上,入选国宴瓷和国礼瓷的德化白瓷登场亮相,令人瞩目。实际上,近年来德化不仅在保护和传承传统烧制工艺、厚植陶瓷文化上下工夫,更鼓励企业开拓创新,大力推动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尤其是该县在生产加工方面大力推广“以电代柴”,用高温电热窑炉替代传统柴烧窑,全县70%的陶瓷企业实现了以电烧瓷,既环保又促进了行业技术创新。
产业“走出去”的同时,德化县也致力于向全世界推广“德化瓷文化”,通过邀请海内外艺术家走进德化,设立中国白瓷艺术振兴基金,举办德化白瓷艺术展、世界陶瓷艺术大奖赛等,推动“中国白再出发”。
截至目前,德化已有陶瓷企业2.6万多家,从业人员10多万人,去年产值227.4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德化陶瓷,借着“一带一路”东风,再次逐浪丝海,远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