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明代前期,瓷器上出现过一种特殊的龙纹(图1、2、3)。它的头似龙,身躯细长盘曲,如藤蔓草叶一般;龙嘴里有的吐出一枝莲花,有的吐出几串珍珠。这种龙纹,瓷器爱好者根据其形态特征,一般称为“香草龙”,或者将它归入“夔龙纹”一类。
图2
图3
称“香草龙”有一点道理,因为这种龙纹的身躯的确画得像优美的草叶。不过“香草龙”的称呼只是因形似得名,并不能反映为什么要把龙纹画成这个样子的缘由。
称“夔龙纹”,就要从“夔龙”的角度去解释。中国远古的青铜器、玉器都有“夔龙纹”。不过“夔龙”有个特点是“一足”,而“香草龙”并非“一足”,所以将“香草龙”归入“夔龙”有些勉强,没有说服力。
那么,这究竟是一种什么龙呢?笔者以为,它是龙女的化身,与其相关的是一则佛经里的故事:“龙女成佛”。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下“龙女成佛”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龙女成佛”是《妙法莲华经》卷四“提婆达多品第十二”里讲到的一件事。有一次,在灵鹫山说法的释迦牟尼佛介绍来访的智积菩萨与文殊师利菩萨认识。当时文殊师利刚从盐水海龙宫回来,智积问他:“你在龙宫,教化了几条龙?”文殊师利回答说,已经教化了无数的龙。说完,从海里涌现出无数的大乘菩萨来到灵鹫山,他们都是文殊师利教化出来的。智积十分赞叹。文殊师利接着谈到:我在盐水海里宣说《妙法莲华经》。有一位龙王的女儿,年纪才八岁,却很有“智慧利根”,佛理一点就通,一刹那间就觉悟成佛了。成佛后她辩才无碍,心里念法即能口演说法,说得既微妙又广大。智积对此有所怀疑,就问道:释迦牟尼佛都是经历千辛万苦的修炼才最终成佛,我不相信一个龙女能一刹那间就立地成佛。话音刚落,那龙女忽然现身于法会。
龙女现身后,正在一旁的舍利弗尊者对她发问道:“汝谓不久得无上道,是事难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秽,非是法器,云何能得无上菩提?佛道悬旷,经无量劫勤苦积行,具修诸度,然后乃成。又女人身,犹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释,三者魔王,四者转轮圣王,五者佛身,云何女身速得成佛?”
这时,龙女拿出一颗价值三千大千世界的宝珠,献给释迦牟尼佛,佛接了过去。龙女转身对智积菩萨和舍利弗说:我献宝珠,世尊接受,这事快不快?两人回答说快。龙女又说:以你们的神力观我成佛,也是如此之快。大家说着,看见龙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前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在宝莲花上成佛,并为十方一切众生演说妙法。这一下,所有的人都相信“龙女成佛”了。
《妙法莲华经》在佛教中号称“经中之王”,其“提婆达多品”中的“龙女成佛”故事,讲的是女性成佛。这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影响很大,对女性学佛有极大的鼓励作用。瓷画表现“龙女成佛”题材,要表达的就是成佛问题上男女平等、众生平等的观念。
那么,瓷画具体是怎样来表达“龙女成佛”故事的呢?首先,“龙女”也是龙,所以要画出龙的特征。瓷画中龙的头部和前半身就是表现这个特征的地方。其次,“龙女”是女性,女性的特征该怎样表示呢?花草最容易让人联想到女性的柔美,所以画师将龙身画成花草状。其三,“成佛”又怎样表现呢?根据“提婆达多品”的讲述,龙女“辩才无碍”,擅长“心念口演”佛经“妙法”,瓷画是通过让龙嘴里长出莲花(图2)和珍珠(图3),来表示这是一条成佛的龙。前者是“口吐莲花”的意思,后者是“妙语连珠”的意思,这两种状态都是成佛后说法精妙的象征。
上述三点表明,香草龙瓷画其实是在表达“龙女成佛”的故事,我们称其为《龙女成佛图》更加确切。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里,对女性历来是低看一眼的。如《龙女成佛图》这样专门表现女性成佛的创作很少见,所以这种题材的来源也值得关注。在明代,这种瓷画最早出现于官窑瓷器上。而官窑创作这样的纹样是受藏传佛教的影响。藏传佛教里也有龙女的形象,如北京元代的居庸关云台门券上的石刻六拏具、明代永乐年间敕建的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南券门上的石刻六拏具,都有与瓷画《龙女成佛图》几乎相同的龙女形象。
官窑纹样题材往往会传导到民窑瓷器上。明前期民窑瓷器对《龙女成佛图》的反响似乎特别热烈,画得特别多。这又是为什么呢?除了佛教故事本身的影响外,或许与明初官府禁止民间使用龙纹也有关。一般长角带爪的标准龙纹民间不敢用,而女性龙纹没有龙角不画龙爪,官方也没有明确的禁用令。因而,这种龙纹可以打擦边球,满足民间使用龙纹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