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当我在收藏家伯文先生处,见到这只清代瓷盘(见图)时,一下子被其精美所打动。它有着直径16厘米的大小,适合案上摆件,着色明晰,作为古董级的收藏也不错。画面人物,说着一个久远的故事“圯桥敬履”,源自《史记·留侯世家》。我当兵时,在部队图书馆读过林汉达编写的《西汉故事》,其中的“张良拜师”,讲的就是这段传奇。
《圯桥敬履》是记载“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颍川城父人,秦末汉初杰出谋士、大臣。其祖父、父亲等先辈在韩国的首都阳翟(今河南禹州)任过五代韩王之相。张良作为刘邦的谋士,曾劝刘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后又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取胜,帮助吕后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位,被封为留侯。他精通黄老之道,不留恋权位,晚年,跟随赤松子云游。张良逝后,谥为“文成侯”。
年少时,在秦灭韩后,张良用尽全部家财聘请刺客,在博浪沙行刺秦皇。败后,为躲避通缉逃到下邳隐藏。一日,他在圯桥上遇到一个老人,老人故意将鞋扔到桥下,很不客气地让张良去捡来给他穿上。张良竭力忍住气,按老人要求做了。事后老人约他五日后再见。五日后张良来到,见老人已早到,斥张良慢怠。再约五日后见。五日后张良鸡叫前赶到,老人还是先到了,再受斥责。接着再约五日后。这次张良前半夜就到,老人满意。老人叫黄石公,张良通过他的考验后,被授赠《太公兵法》。后来,张良反复诵读这本“兵法”,使得他在辅佐刘邦时,得以运筹帷幄。
作为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会员,笔者曾寻访过“圯桥”。遗憾的是,它已荡然无存。但是,两千多年后的人们依然在不断传颂着故事,所以我相信,圯桥在人们心中,一直承载着这个故事。难怪清代,乃至今天,依然有制瓷画工要在各种瓷件上刻画这样的画面。古邳镇的“圯桥”后,后来建起了河闸,名为“圯桥闸”。不远处,还有一个“白门楼闸”。据说当年斩吕布的白门楼就在此,今天也已无存。河堤向东就是“圯园”,河上有一桥,名曰“圯桥”,看来它注定要承载这段故事……
我们知道,刘邦之所以成功,得益于他的“驭人之术”。当年他周围聚集着萧何、张良、王陵、陈平这样的文臣,及韩信、彭越、英布、樊哙、周勃、曹参、夏侯婴等出色武强。正是这些“精英”把他送上了宝座。好在刘邦有自知之明,他曾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由此,《圯桥敬履》成为了千古美谈的同时,也被后世瓷画艺人反复刻画在自己笔下,让今人得以“见赏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