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金代窑址一个个被发现和发掘。金代山东淄博地区陶瓷业的发展概况终得以呈现在人们面前。
金朝是女真族于我国北方继辽而起建立的又一个王朝,和南宋对峙长达一百多年,雄踞祖国半壁河山。处在多民族杂居,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碰撞、交融的时代。
金朝统治者吸收辽代和北宋的文化和技术发展其陶瓷业。在这期间淄博陶瓷业在原来基础上得以长足发展,特别是其生产的三彩釉陶瓷更是别具一格,既沿袭了“唐三彩”“宋三彩”的制造工艺,又在诸多方面有所创新,研究者们将其称为淄博窑“金三彩”。
金三彩的名称是沿袭唐三彩的名称而来的,人们习惯上把含两种以上釉色的称为三彩,当然也有多于三种釉色的,一般都以“三彩器”统称之。
在发现的淄博窑金三彩器物中,有一组金三彩仕女(见图),十分引人注目。这组三彩仕女的个头尺寸都不是很大,一般高度在10至20厘米之间,重量在110克至230克不等;身材比例匀称恰当,如持扇仕女,身高16厘米,胸宽4厘米,重190克;身上通体施以黄绿等彩,外罩透明釉,色泽明快,熠熠生光。
这组金三彩仕女的陶胎制作是采用当地出产的陶土(俗称甘子土),胎土陶炼比较细腻,具有良好的可塑性能,含铁成分极低,胎色为白色或略显红色。其成型方法主要是模制法,即模子制坯:将泥料置入模型内后,用力压制,稍干取出,即成器坯。有单模成型、合模成型。模制的痕迹在三彩仕女上呈现得非常明显。在出土金三彩仕女和残碎片的窑址废墟中,也大量发现模和范,其材质和金三彩胎坯完全相同。烧成则是使用二次烧成法。胎坯成型后,首先入窑素烧,出窑冷却后再涂绘上三彩釉汁,干燥后再二次入窑釉烧。由于釉烧温度较素烧温度低,所以成品器型比较规整,几乎没有变形,釉和胎结合紧密,极少有釉层剥落现象。无论素烧或釉烧,全用一种窑体呈圆筒形,窑顶呈球冠形的小馒头窑。
金三彩仕女的釉色主要是黄釉、绿釉和微显牙黄色的透明釉,也有少数器物用黑色釉做装饰、点缀。施釉的方法主要是刷釉和沾釉法。
金三彩仕女施釉都不到底,由于不同颜色的釉料调配得当,色彩的透明度和饱和度都非常高,特别在烧制过程中,主釉色互相交融,互相渗透,由此又繁衍出介乎于纯色的中间色,使金三彩仕女呈现出溢彩流霞、斑驳淋漓的艺术效果。
这组淄博窑金代三彩仕女,形态与真人酷似,惟妙惟肖,生动传神。它们的体貌姿态、衣着打扮时代感非常强烈,穿着异常华丽:头戴圆弧形窝帽,上身穿直领对襟窄袖旋袄,内着齐胸长裙,下穿百褶裙,当是金代女真贵族妇女最流行、最时髦考究的服饰。她们有的怀抱爱犬,有的手持铜镜,有的双手玩扇,有的两手交叠前握,气韵生动,神态优雅,风采卓绝,显露着富足骄侈的形象。应该是金代女真族统治阶级奢侈浮华生活的写照。
从这组金三彩仕女看,其服饰有对于宋辽服饰的吸收,又极具本民族的特色。虽与宋代妇女服饰比较相似,但内裙较短,露出腿部所着裤,验证了《大金国志》的相关记载:“妇女衣曰大袄子,不领,如男子道服。裳曰锦裙,裙去左右各缺二尺许,以铁条为圈,裹以绣帛,上以单裙袭之。”
淄博窑金三彩仕女在器型设计和装饰上广采博取,既体现了汉族传统文化的特点,又具有非常浓厚的北方女真民族文化特色,带有鲜明的以“俗”为美和崇真尚实的金代审美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