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鱼米乡,一直以来都是农、水产品最主要的生产区。每到春夏之交的季节,江南地区犁耙水响,浸谷备种,采桑插田,割麦种麻,点豆缫丝,十分繁忙。以至于远在南宋时期,诗人翁卷触景生情,写下一首颇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诗句颇具写实意味,道出了江南农民暮春时节乡村劳动的忙碌与艰辛。这一幕辛勤劳作的火热场景被明中期画家唐寅捕捉到后,绘成一幅丹青图轴流传后世,成为历代画家以乡间农作为题材的作品中的经典。
唐寅的《江南农事图》轴(见图),纵74.4、横28.1厘米,纸本。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画心右上款识:“四月江南农事兴,沤麻浸谷有常程。莫言娇细全无事,一夜缲车响到明。唐寅画。”画心左上方有乾隆皇帝后来添上的御笔题诗:“山村水郭听吴歌,最是江南佳胜多。不必楼台烟雨里,却看桑柘晚春过。秧针插遍青千顷,茧簇堆来白几窠。吟罢七言双桨荡,同予乐处在人和。”
乾隆一生附庸风雅,爱收藏和鉴赏,喜欢在喜爱的古画上题诗、钤印,原紫禁城收藏的历代古画,大多留下了乾隆的题画诗等墨迹。画上的这首乾隆御制题画诗,诗句言简意赅,既诠释了画面意境,又表达了统治阶级对政通人和之“同予乐处在人和”的注解。
画面取景自江南某处风和景明的暮春山水,远处青山连绵,逶迤起伏,与北方崇山峻岭的险峻雄奇相比,显得钟灵毓秀。山下平原之地舒展空旷,林木葳蕤,田垄纵横,有农夫正在田间弯腰插秧,辛勤劳作。远处山溪成河,渔舟帆影,在风力的作用下,正向画外行驶。溪流曲曲弯弯,呈S形流淌在阡陌上,河汊纵横,在近处形成宽阔的河道,一路淌出下方画外,引伸出读者对水流尽头的无限遐想。溪流狭窄处,几座小木桥搭建在河道上,供两岸行人穿梭来往。
近景处,在杨柳杂树的掩映下,一座乡村分布于河流两岸,庄院村舍,大小房屋鳞次栉比,粉墙黛瓦,高低错落,屋中人或在缲车上抽茧出丝忙忙碌碌,或烧火煮饭待家人田间归来。房前岸边,人们忙忙碌碌,有的挑担前行,有的卸担叫卖,有的肩挑行囊行色匆匆……人物虽小,但各种形态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岸边有码头,小船泊于岸边,在船工的撑篙下,一条乌篷船正缓缓地穿过拱桥,舟中人清晰可见。
几只渔舟在河上忙碌,一个渔夫正在拉起用力撒下的渔网,另一只小舟上,渔民正在捞起布下的捕鱼丝网。在乡村对河的坡地上,杨柳依依,秧田里绿意葱茏,生机无限。
唐寅生在江南,对家乡风物从来不吝笔墨,不论稼穑、采莲、渔隐,还是听泉、观瀑、行旅、访友,都着意刻画,富于生机。此图构图平远,不落俗套,整个布局景物繁复,画面开朗清旷,远近层次分明,在有限的空间里,赋予了江南山水、田园村郭柔美、生动的韵味。行笔劲健而不失细腻,皴法清劲缜密,笔墨秀润清雅,工笔绘房舍轮廓线条,浓墨绘黛瓦、杂树,秧田以淡墨点苔,线条变幻流畅,笔法洒脱不羁,墨韵明净苍然,风格潇洒苍秀,准确表现出江南的水村风貌和农事活动。
人物各依身份,造型准确生动,笔墨精练利落。整个画面情节完整,不同于一般的点景处理,弥漫着一缕浓厚的江南暮春四月的乡村自然生活气息。台北故宫博物院曾发行唐寅作品明信片,其中就有这件《江南农事图》,由此可见这件作品在唐寅作品中所具有的代表性。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出仕之初,曾任盩庢(今西安周至县)县尉,了解稼穑艰辛和民生疾苦后,感慨万千,写下“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的诗句,并以“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来表达自己不事农作却拿俸禄的惭愧之情。
唐寅少年成名,二十九岁即高中应天府解元,入京会试时受考场舞弊案牵连而下狱,遂绝意进取,筑室于桃花坞,以诗文书画终其一生,以至于成为驰誉四方的著名画家,名列“吴中四才子”。在这幅画上,一生“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唐寅《言志》)的唐寅,却对江南的农作情景进行了精心细致的描摹。
由此可见在他五十四年的人生旅程中,尽管放浪山水,笑傲风月,仕途蹉跌,命运颠簸,布衣一生,终年跋涉在书画艺术追求的路上,但对身处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充满了深深的同情、理解与敬意,对一名经历坎坷、放诞不羁的画家来说,这种精神是很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