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全盛,男,德化一中初61组校友。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一级/高级技师、德化县立琦瓷艺研究所艺术总监、泉州市级非遗保护项目德化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先后获评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陶瓷行业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福建省金牌工人等。
一品入魂 匠心筑梦
文|寇婉琼
在瓷都德化的陶瓷行业内,说起青年一代瓷艺家的雕塑技艺,德化一中的优秀校友、畲族小伙子兰全盛是最被人称道的。大家喜欢叫他“兰一刀”。
他曾在福建省陶瓷行业职工技能创新竞赛中摘得桂冠,获得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也曾在全国陶瓷成型职业技能现场竞赛中夺得第二名,获得“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在2020年“中国白”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双年展中,他更是获得了唯一一个特等奖,荣获28万元的奖金……
显然,在德化当下青年瓷艺家队伍中,兰全盛已是当之无愧的领军人之一。松经风霜挺且节,剑砺泉濯锋乃刃,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源于他对陶瓷的热爱与执着,源于他对事业的勤奋与拼搏。
热爱——走上陶瓷艺术之路
1981年,兰全盛出生在德化县葛坑镇龙塔村。虽然年纪不大,但他从事陶瓷行业的“工龄”却已有二十多年。
小时候,兰全盛便被龙塔这个畲族山村里的一座清代青花古窑址所吸引,终日在此玩耍、捡瓷片,心中充满着对陶瓷的好奇和热爱之情。
1996年,兰全盛进入德化一中初中部学习。刚从小山村到了县城,再加上正是青春年少、懵懂爱玩的年纪,他似乎不怎么在学习状态中,而是对手工制作和机械产生了别样的痴迷,还曾一度想放弃学业去学习修理汽车。说起这些少年往事,他有点不好意思,觉得又好笑又有趣。
那时候的兰全盛,住在德化一中对面的印刷厂里,认识了做瓷花艺术的郑燕婷。天生对泥土有感情、对瓷器有浓厚兴趣的他,自然而然对这位“瓷花仙子”的手工技艺十分歆羡,也跃跃欲试。因此,常常在课余时间跑去看她做瓷花。有一个周末,他跑到德化职业技术学校,去看他大哥的同学做雕塑。在那里,他完全入迷了,觉得泥土在他们的手中那么听话,一会儿就变成了一张观音脸,变成了一个观音手,变成了一朵莲花,太神奇了,太不可思议了!于是,从早到晚,他都舍不得离开。哥哥的同学看他如此痴迷,便教他捏塑了一只手。“那算是我人生的第一件作品吧!”他笑着说。他非常珍惜,直接把泥坯带回宿舍摆放在书桌上,一直到泥土干了、出现裂痕了依然舍不得扔掉,“珍藏了很久,直到后来初中毕业,搬离印刷厂宿舍才不知道丢哪里去了”。
虽然初中的成绩不甚理想,但是老师们却对他始终关爱有加。兰全盛记忆尤其深刻并终生难忘的是物理老师兼班主任陈荣天老师。“陈荣天老师不但教得好,而且富有责任心,像我这样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不会看不起我们,而是不离不弃,总是不断地鼓励我,指引我走上正确的人生之路。”提起母校一中的老师,他充满感激和深情。他现在还是德化一中的校外特聘教师,经常去传播陶瓷文化和基础雕塑技艺,为孩子们普及陶瓷知识,播下热爱陶瓷、热爱家乡的种子,“能为母校做一点事,觉得很开心”。
初中即将毕业的时候,兰全盛在陈荣天老师的鼓励和指引下,选择了德化职业技术学校,去学习陶瓷雕塑。
到了职校的兰全盛,一接触泥土,仿佛如鱼得水,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并且迅速脱颖而出。时光如梭,18岁的他毕业了,于是,就背着简单的行囊,独自一人去了泉州。
到了泉州,举目无亲的兰全盛先是投靠他哥哥的另一个同学,然后去树脂工厂面试。厂家看他做事熟练、基础扎实,便录用了他。在树脂厂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边打工边当学徒,依然不改初衷,依然在雕塑这一条路上前行。在厂里,他是唯一一个从不怕吃苦、主动加班、夜以继日勤奋工作和学习的人。“在泉州的那段时间,积累了许多在学校里没有学习到的知识和技法。”他说道,“在任何环境、任何时间里,只要不懒惰、努力学习,总是会有收获。”
20岁那年,兰全盛最终决定留在家乡德化发展。他想,家乡有许多从事出口的陶瓷企业,本就需要大量的陶瓷雕塑人才。于是,他应聘到一家出口陶瓷的龙头企业,从事小工艺品的样品设计与开发工作。
偶然间,兰全盛听说当初他来这家企业面试的时候,就有人告诉老板他是朋友介绍推荐过来的,即使不会做也要留下。他听了这话,心里很不服气也很不高兴——自己明明会做却被说成不会做,而且是靠关系进来的。这件事激起了他的好胜心,他暗暗咬着牙,更加勤奋刻苦,想用最有力的事实来击败那些言论。对他来说,那些言论俨然成了垫脚石,好胜心激励着他前进,此时的他确实已经深切地爱上了陶瓷雕塑。事实胜于雄辩,与其把自己完全沉浸在好胜斗争的状态中,不如有意识地珍惜每一次提高自己技艺的机会,让那些流言蜚语不攻自破。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遇到最困难的、别人不愿意做的活,他都主动揽过来,主动挑战自己,提高自身的能力。
俗话说,功夫不负苦心人。看似没有收获的付出,其实都会获得最好的回报。多年以后,他打下了比别人更加扎实、更加过硬的雕塑功底,不但手工的速度比别人快,而且对人物造型、神韵等的把握也比别人更加迅速和精准。就这样,他的工资从全厂最低一路做到了全厂最高,2006年时,月工资达到了1万多元。这时,他心中还悄悄地立下一个目标,做出口工艺行业的雕塑第一人。
转型——潜心学习传统雕塑
那时候,兰全盛身边的工友们在晚上等业余时间喜欢打麻将,喜欢聚会喝酒。对此,他没有一点兴趣,也不受其影响。他想,人这一辈子不能让时光白白地浪费掉、满足现状得过且过,还是应该趁年轻多学一些新的东西,多一些历练,多开阔视野。
于是,兰全盛于2007年3月报名参加了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陶瓷雕塑高级研修班。在此,他认识了陶瓷艺术系主任兼副教授、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张南章,并由此认识了德化百年“老字号”蕴玉瓷庄的第四代传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苏献忠,轻工“大国工匠”、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林建胜等。在这些伯乐的课堂上,他逐渐意识到西方雕塑的写实让人一眼看到底,缺乏内在的神韵,反倒是德化传统的陶瓷雕塑更有特殊而永恒的魅力。
世界仿佛突然向兰全盛打开了一扇窗一般,他感觉有一束光突然射进了心里,瞬间把自己的未来、梦想照亮了。他决定转型,不再甘心于一辈子躲在小车间内做小工艺品了,一改出口工艺瓷的设计创作,潜心于德化传统陶瓷雕塑的创作。
可是,家人、朋友都反对他的决定,大家认为高待遇已经说明了他的价值。虽然去意已决,但他还是听从大家的劝解,暂缓辞职。
他依然是那个勤奋、不怕吃苦的兰全盛。白天还在原来的陶瓷企业上班,晚上则到苏献忠、林建胜、张南章这几位老师的工作室中观摩、请教、实践,如此日复一日,毫不懈怠。几位老师都被其好学精神打动,格外青睐这个勤奋而有悟性的小伙子,还收他为徒,纷纷倾其所有悉心传授,并鼓励他在练好技艺的同时要不断加强文化学习,终身学习,提升知识水平。
兰全盛的艺术人生,就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2010年3月,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和企业的挽留,毅然辞去小工艺品雕塑的工作,到师父林建胜的德化县聚益瓷雕工艺厂工作,全身心投入传统瓷雕的学习与创作中。
短短的几年间,兰全盛设计创作了数以百计的陶瓷艺术作品,在国家级、省级专业评比中,获得许多奖项。2013年,他以泉州市第一名的成绩被泉州市政府授予“泉州市工艺美术大师”的荣誉称号。2014年11月,他又以精湛的技艺跻身德化县最年轻的“福建省雕刻大师”行列。
2014年初,深感需要进一步自我加压的兰全盛决定成立自己的工作室。他将工作室取名为“立琦”,这本是他家乡一座山的山名。琦有美玉之意,以此为名,也寄寓着他立足于德化,古意开出新境,创作出精美如玉的白瓷艺术作品的美好愿景。
“要成功,必定要有所付出。”兰全盛依然忙碌,依然一刻也不敢松懈。白天,他在聚益瓷雕工艺厂创作;晚上,在自己的工作室中求索。有位名人说过,能把自己的兴趣当作事业来经营,这是人生一大幸事。他很幸运,因为瓷雕就是他的兴趣和爱好,也是他最想终生经营的事业。不管遇到任何烦心事,他只要在泥坯面前坐下来,所有的烦恼便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热情洋溢、浑身使不完的劲。
正因为有这股韧劲和干劲,他每天都坚持工作到晚上11点半后,一天的工作时间达14小时。别人在休闲、休息,他却“躲进小楼成一统”,专心投入创作,风雨无阻,寒暑不惧,全年无休。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接踵而来的荣誉见证着他所有的奋进与付出。2014年12月,福建省陶瓷行业职工技能创新竞赛在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举行,75名选手围绕主题“仰望”进行现场竞逐。最终,评委组一致认为兰全盛的作品“构图诗情画意、表达主题意境深远;技法、造型、题材组合融洽自然,基本功较扎实”而授予其一等奖,并荣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
2015年10月,全国陶瓷成型职业技能现场竞赛在景德镇市举行,兰全盛以一件现场创作的《丝路花雨》一举夺得第二名,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传承——专心塑泥追求精工
2015年,兰全盛辞去了聚益瓷雕工艺厂的工作,全心投入自己的工作室。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德化陶瓷艺 术,其实归根到底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是陶瓷艺人对平凡生活的提炼、加工和再创造。他创作的题材都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是对传统的传承与致敬。
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题材为兰全盛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善于根据题材特征,运用精湛的技艺进行深度创作,则是他的高明之处。他所创作的人物瓷塑,质地莹润、设计精巧、雕琢细腻,融捏、雕、塑等多种技法于一体,蕴含着动人的艺术神韵。无论是造型还是思想内涵,均具有个性化和思想美的特征。
从接触陶瓷创作开始,兰全盛便一直记着德化窑历史上众多鼎鼎有名的瓷艺大师。多年来,他心摹手追历代陶瓷艺术大师的经典之作,尤其是在临摹“瓷圣”何朝宗作品的过程中,更是下了苦功,努力体味其造型要义、工艺技法、内心修为等。
在继承、理解、把握传统艺术的过程中,兰全盛愈发认识到,当今很多人对传统的理解有偏差,没有深入到历史中去领悟,只能仿其形,不能仿其神;创作不能拘泥于形式上的模仿,而应该传承其内在的精髓以及对其神韵把握的技艺。正因如此,他在继承前人传统的高雅品格之后又借古开今,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和艺术手法的创新。在传统人物造像创作中,他继承德化传统瓷塑的精雕细刻,又努力弘扬圆融飘逸的特性,力求在立意、造型和细节上探索追求、传承创新出更多的场景和故事,展现意境之美。其作品也因高度的艺术张力和独特的个性风格,得到了许多著名院校教授、知名艺术家的高度赞赏。
兰全盛对作品的精工追求几近苛刻。每当有客人来,不管是内行人还是外行人,他总是虚心请教,并汲取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地进行修改与完善,力求精益求精。据他的好朋友介绍,之前,兰全盛创作的一件达摩,已为不少人倍加赞赏,但听取别人的建议后又进行了三次大整改、数十次小修改。
“我们只有注重一切之中的细节,才可以走向完善,走向极致,走向成功。”生活需要拥有100%的热忱,工作需要付出100%的努力,能达到100%,就决不能完成99%,虽然其间仅有1%的差距,但正是这1%,可能会彻底改变你的人生。同样的,这1%的细节也往往可以决定一件作品的成功与失败、缺憾与完美。
这就是兰全盛对自己、对作品的极致追求。凭借这样一份匠心,在2020年“中国白”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双年展中,他的作品《紫气东来》获得了特等奖。回想创作之初,他认为是充分汲取了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仅表现在题材的选择上,还表现在工艺技术的运用处理上。
该作品以“紫气东来”寓意“老子出关”,讲述的是老子出关的传统文化典故。创作手法主要是虚实相结合,他采用虚化和形象化的手法来塑造由山石幻化而成的青牛,而老子则采用偏写实的手法。衣纹则是将德化传统线条与写实衣纹相结合,保留了传统的线条,更加符合衣纹的真实感。老子白发飘然,襟带倏然,衣纹线条流畅婉转,气韵流动,既稳如山岳又身形缥缈,透着仙风道骨。在老子身旁,他另外设计了一个伏首静心听道的小书童。老子博学老道,童子天真灵气,两人神情自若,两者交相辉映。作品最底部是一块石头,采用刚毅的手法塑造出险峻且充满强劲的力量,而所有的力量就像一组飞来的仙石,瞬间聚集起的一股气,让青牛和老子自在地穿梭在石林之中。整件作品通过层次感、多线性结构的变化来表现作品的特性,并运用夸张、细节刻画等手段进一步营造了想象的空间,生动地表现出老子出关时仙境一般的情景。虚化与写实融为一体,充满美感,令人耳目一新。
“这种以意造势、一气呵成的艺术创作方法,应该就是我国传统文化写意精神的重要体现吧。”兰全盛说。
在自身不断成长的同时,兰全盛也已经自觉地担负起传承的责任,也将那种精益求精、专心塑泥的可贵品格延续到对徒弟的要求与教导上。“不能追求速度和数量,而应该做到最好,最精工。”这是他常常与徒弟们共勉的话。
挑战——匠人精神一品入魂
相继获得多个大奖的兰全盛面对接踵而至的赞誉,依然冷静而谦逊,低调而内敛,并不因为自己在瓷雕上有“几下子”而沾沾自喜、心浮气躁。
2015年开始,追求不止的兰全盛重新为自己树起一个挑战的标杆——烧制实心雕塑。德化陶瓷雕塑的成型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选用优质的高岭土直接堆塑成型,内里是实心的;一种是将泥塑翻制模具后再注浆或拓印成型,内里透空。早期的德化瓷是堆塑成型的,到了明代,逐渐发展为模印成型,民国时期开始注浆成型,而当今则大多是模具注浆成型。
实心堆塑法是取一块坯泥,依据已有的设计、构思,揉捏出创作题材的躯干结构,然后用竹制雕刀、铁制雕具等对各部位进行造型、雕刻,通体实心,成型以后直接或施釉后入窑烧制。
明朝陈懋仁在《泉南杂记》一书中曾经记载:“德化之白瓷厚则绽裂,土性然也。”可见德化陶瓷的厚胎烧制极其困难。而瓷胎中最厚的当数实心堆塑,进窑一接触高温立即“绽裂”,历史上曾有“十窑九败”的说法,因此明朝以后,实心堆塑法逐渐被模印、注浆等取代。今天的德化,虽然有人力求古艺成新技,在复古式成型中不断尝试,但实心堆塑的烧制艺人却寥寥无几。事实上,实心堆塑对艺术家是极具挑战性的,不但工艺繁复、创作时间长,而且烧成极其困难,因此这种创作方式已被当今大多数新生代的艺人所忽视。
可是,兰全盛却深感技艺亡失之忧,并自认必须要担负这一份弘扬的责任。于是近几年来,他重视对实心堆塑法的保护、学习和研制,不断地进行实践,克服种种困难,希望能够成功恢复这一技法。
尽管艰难,但兰全盛始终坚持不懈,并从尽心尽力“做出好东西”的过程和结果中感受到极大的喜悦。在持之以恒的试验、实践中,他的实心雕塑烧制成功了,尽管成品率仍然很低。捧着这洁白如雪、温润如玉的沉甸甸的作品,他心中也收获了沉甸甸的喜悦。
实心堆塑的作品透溢出来的经典气度和高雅格调是一目了然的,这实际上是瓷塑艺术高远理想的具体而自然的流露。面对称赞,他还是一如既往的淡然:“我也想当创客,但我更想当一个脚踏实地的匠人。”
兰全盛说,他把做瓷看作是一种修行。很多人觉得修行需要一种形式,而他认为珍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静下心来做好每一件瓷器,这本身就是一种修行。泥土是有生命的,火是有生命的,手工也是有生命的。匠人们把做瓷融入生活,又把做瓷作为一种生活状态。
是啊!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心也不应受打扰。制瓷恰如人生修炼,忠于初心,恪于匠心,精雕细琢,方能臻于极致。
以一心成一器,以良工造美物。兰全盛做到了。来源:德化一中百年校庆丛书《桃李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