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传下去”“活起来”。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传承文化瑰宝,展示德化非遗保护传承成果,“瓷都德化”公众号将汇聚德化非遗项目,并结合非遗知识问答,带你“云”上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非遗德化,瓷韵千年
匠心织梦,一城风华映古今
本期推出的是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
德化窑坊公信俗
资料图
德化窑坊公信俗是德化仅存的与陶瓷烧制技艺相关的民间信仰习俗,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陶瓷文化,这一独特的民间信仰习俗见证了德化陶瓷烧制技艺的发展与传承。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段精彩的故事。
窑坊公其人
德化窑坊公俗名林炳,乃是德化县宝美村人士。宋朝哲宗年间,瓷器在泉州刺桐港的出口特产中占据重要地位。当时原有的烧瓷窑炉为方形平顶小窑,难以实现大规模生产。林炳心怀创新之志,决心改变这一局面。
林炳凭借着对陶瓷烧制的热爱和执着,不断探索改进窑炉的方法。他的努力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成就,更是为了推动整个德化陶瓷业的发展,这种精神在当时无疑是难能可贵的。
窑炉改革之难
林炳在进行窑炉改革时,遭遇了重重困难。高温窑火一冲,窑顶便屡屡坍塌,多次尝试均以失败告终。每一次的失败都没有让林炳气馁,反而激发了他更强烈的斗志和决心。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面前,林炳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他始终坚信自己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坚持不懈、勇于尝试的精神,为他最终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资料图 陈志明/摄
奇妙梦境启示
在多次失败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林炳在倒塌的窑炉旁因疲劳昏睡过去。睡梦中,一位仙女翩然而至,解开衣襟,向他示意地指了指败窑和自己的乳房,而后隐没于云雾之中。
这个奇妙的梦境让林炳突然领悟,他受到启发,将窑房砌成乳房样的圆拱形大窑,并在两旁砌小奶窑护住主窑房。这一独特的创意最终解决了塌顶的问题,也展现了古人在困境中借助想象和灵感寻求突破的智慧。
创举与贡献
资料图 连江水/摄
后来林炳又利用山坡地形,把几个窑房串连起来,既能充分利用热能,增加产量,又能使窑体更加牢固,也为此后演变发展成龙窑(亦称蛇目窑)奠定了基础。
他创造的大瓷窑显着提高了烧制温度,为烧制出高质量的瓷器创造了条件。也为后来烧制“中国白”打下了基础,在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的成就不仅仅在于技术的突破,更在于为德化陶瓷业的繁荣开辟了新的道路。林炳的贡献使得德化陶瓷在国内外市场上赢得了更高的声誉,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尊为窑坊公
资料图 陈志明/摄
后人感念林炳的功德,将其尊为“窑坊公”,并建祖龙宫奉祀他。这一举措表达了人们对他的敬仰和感激之情,也让他的事迹和精神得以流传后世。数百年来,当瓷窑点火之时,都要先祭祀窑坊公,这一行业习俗成为了德化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着对先辈智慧和勤劳的敬意。
信俗的传承
资料图 陈志明/摄
德化窑坊公信俗历经数百年,至今仍在延续。它不仅是一种民间信仰,更是德化陶瓷文化的象征,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非遗小知识
问:德化窑坊公是谁?德化窑坊公信俗的由来?
答:德化窑坊公俗名林炳,乃是德化县宝美村人士。窑工林炳将窑房改造成圆拱形大窑,之后又利用山坡地形,把多个窑房串联起来,这样既充分利用热能又能增加产量,为其后发展成龙窑奠定基础。后人感念林炳的功德,将其尊为“窑坊公”,并建祖龙宫奉祀他。这一举措表达了人们对他的敬仰和感激之情,也让他的事迹和精神得以流传后世。数百年来,当瓷窑点火之时,都要先祭祀窑坊公,这一行业习俗成为了德化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着对先辈智慧和勤劳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