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连紫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较早之前看央视《乐在旅途》在德化录制,还在想这么美的地方在哪里。去采访连紫华大师,从闹市区一路绕着黛瓦白墙,这座颇具个人特色的庭院就猝不及防地出现在了眼前:群山如卷轴铺展,推开三米高的木门,一方窗景恰似取景框——颇似苏州园林的建筑群在庭院间错落生长,回廊如绸带串联起亭台水榭,每扇窗都是活的画框。这座融合姑苏园林意趣与闽南风骨的连紫华艺术馆,正是我们本期国大师连紫华半生艺术哲学的具象:在传统的根脉上,以极致的静气,淬炼着属于他自己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故事。
大美艺术馆
白墙黛瓦+燕尾脊
我们的访谈是在一间古色古香的茶室里进行的。连大师笑着引路,穿过雕花棂格,晨光在石径上投下芭蕉的镂空剪影,好似身处画里。推开木门落座,一方瓷雕窗景,恰似水墨立轴,连大师执壶就开始给我们介绍了起来:“我这里的每扇窗都是活的画框,你看这里,现在是放着瓷器,我还可以放盆景;你们刚刚上楼梯往这边看,走廊的末端,就叫端景,它们都可以随季节和心境流转。”这些窗景皆取法传统园林意趣,成为了连大师手中可变的艺术装置。

连紫华艺术馆进门窗景
“为什么会选择白墙黛瓦而不是闽南传统红砖古厝的建筑呢?”
“你刚走进来是不是觉得很静?灰白是安静色,踏进来心就静了。”他说环境是心性的塑造者,灰白的沉静辅以四时流转的绿意与花卉,方能为思考与创造留出呼吸的间隙。从建筑形制到庭院流水、花木掩映,皆由他亲笔勾勒,并力邀中国美院教授共赴乡野,在传统合院中捕捉灵感。“带美院的教授去参观闽南古厝建筑,提出的一个要求是要有闽南建筑的元素”,于是这座最终落成的艺术馆,是连紫华心中的理想之境:既镌刻着本土文化的基因——将闽南古厝的燕尾脊化作建筑上简约有力的几何线条;又充盈着现代生活的舒适与光亮,低矮石窗化作落地玻璃,“闽南传统建筑的小窗是为防风,可现代人需要光。”说话间,落地窗外阳光正好,穿过树叶,清晰可见地面投下摇曳的碎影。

连紫华艺术馆回廊
连紫华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以来首个举办陶瓷个展的中国陶瓷艺术家,这份荣誉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初心:“2015年我在国博办个展,展馆里的白瓷像裹着光,可运回德化工作室,看起来像被扔进了超市货架。当时我就想,我要建一座自己的艺术馆。”于是,不仅有了这座园林,还有从构思到落笔,一栋“不走回头路”的艺术空间也在他手中诞生,每一步都承载着他对作品最深的敬意。

红白对比分明的展馆
极限大型瓷雕
19尊只成一尊
连大师艺术馆的展厅用他的话说,观展路线“像溪水流淌”,从近期比较有代表性的《自在持莲观音》到创新的极彩瓷雕,最后回归到早期的自然素雅。三个展厅串联,无论是红白对比的背景图,还是颇具中国审美的扇面展柜,抑或是转角处休息区风景都暗藏着这位艺术大师的审美。
第一眼,就看到了那尊61公分的《自在持莲观音》,灯光下莹白如玉。2014年初,连紫华受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委托,临摹复制馆藏的国家一级文物——宋代木雕《自在持莲观音》。“复制木雕作品的造型后进行烧制,最主要的难点在于器型大、跨越不同的艺术形式及衣纹繁复造型难度较高。第一次烧,19尊只成1尊。”他解释道:“德化白瓷有高达20%的烧成收缩率,是景德镇窑口的两倍。宋代木雕原型中飘逸的悬空衣袂与镂空莲枝,从湿坯到干坯就先缩了大约3%。裂纹恰在薄厚交接处,薄的这里干得快,厚的那边干得慢。”为此,他就采用“塑料袋养生法”:给坯体裹上打孔塑料膜,营造缓慢均匀的干燥环境。而装窑方向更有玄机,“电炉丝直射面易变形,需用经验判断热流走向。”进窑炉,在高温下也极易断裂。“你看这悬空的手掌,高温下就会下垂。”他揭秘背后“骨骼”——泥胎内打入六十余根泥桩,如建筑梁柱般精密支撑。每根泥桩的承重需精密计算,悬臂处加强支撑,厚重处减轻压力,“力点不均,窑门一开就是满地残片。所有的这些学问教科书里是没有的,这个经验也没有数据,都是靠长期的积累。可能同样装一窑,我的成品率就会更高些。”他拿起手机展示烧裂的瓷雕:“‘前功尽弃’?我们最懂这词的分量。所有都完成,进窑炉就什么都没有了。”

61公分高的《自在持莲观音》
大型瓷雕,从选料、塑形到烧成,每个环节都是悬崖边的舞蹈。这种近乎偏执的纯粹,使《自在持莲观音》的创作成为工艺界的珠峰攀登,收获了无数荣誉,最终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典藏。
耀眼的极彩
4000余颗宝石+金银
在采访之初,记者其实并不想过多采访瓷雕艺术非常专业方面的问题,但听完连大师将瓷雕创作剖解得如此惊心动魄,不知不觉就被吸引。连大师塑造的大型瓷雕,在他手中是横跨物理、化学、力学的立体方程式,是以科学家的缜密与艺术家的孤勇,为德化白瓷劈出自己的通途。这样凝固的勇气同样让他创造出了极为耀眼的极彩瓷雕。

极彩《自在观音》
《慈莲观音像》仍然是一座大型瓷,高达2米多,也是他参评“国大师”的作品之一:将唐卡矿物颜料与瓷器、银铸镀金、宝石镶嵌熔于一炉。“当年看了一部央视纪录片,讲唐卡的前世今生,那些矿物颜料千年不褪色,我们瓷器更是万年不朽——为什么不让它们对话?”于是在他手中,尼泊尔的矿物、闽南的瓷土、苏州的银丝、斯里兰卡的宝石奇迹般共生,传统材料在碰撞中迸发新生。
在极彩展厅,记者并没有看到《慈莲观音像》,“已经画了一年半了,细节上还在做调整,比当时评‘国大师’时会更精彩。”在连大师指引下,我们看到了另外一座极彩《如愿佛》,他矗立中央,璎珞层叠,宝冠庄严。贴近衣袂,瞬间坠入微观宇宙:指甲盖大小的莲瓣上,青金石、绿松石细粉竟叠出九层色彩,最外层仅发丝粗细。纯金勾勒的璎珞纹在曲面流转,4000余颗天然宝石在银镀金的基座上熠熠生辉。“平面唐卡变成立体瓷绘,褶皱处的图案要像流水般自然变形。画师需用针尖般的毛笔,每日仅能推进方寸,整尊作品彩绘层就需要八九个月。”记者用手机拍下拉大,繁复的花纹竟显露出星空般的矿物结晶。

极彩《如愿佛》

青金石、绿松石等矿物质颜料画的花纹繁复
不一样的传统题材
千面开脸+气韵
中国著名当代诗人舒婷曾在参观何朝宗的瓷塑《滴水观音》后写了一首诗,诗中这样描述道:“只炸鸣着/滴/答/从何朝宗指间坠下/那一颗畅圆的智水/穿过千年,犹有/余温”。何朝宗指间的智水是诞生于他手中的滴水观音,即便那一声“滴答”轻盈,但在舒婷耳中却是炸鸣的,只因这艺术的感染力承载了千年的禅宗哲学和何朝宗的瓷塑技艺,而这样的“炸鸣”也启智了25岁的连紫华。

诗仙李白
“每次聊到从艺经历,我一定会提到当年去故宫博物院复制何朝宗作品《渡海达摩》的经历。我一直坚守做传统就是那时种下的种子。”1995年4月,故宫博物院建院70周年,决定将国家一级文物、明代何朝宗的《渡海达摩》复制作为礼品,送给海内外的贵宾。连紫华只身一人进京了,每天用放大镜和游标卡尺,一寸一寸地观摩挖掘达摩像,两个多月后,他交了作品。故宫博物院对这件“仿何达摩渡海像”非常满意,并永久收藏。
这场被连紫华称为“开光时刻”的相遇,奠定了他毕生守护传统的根基。采访现场,连大师就直接给我们上了一堂当代匠心如何和沉睡瓷魂对话的大师课。
在《能静观音》前,观音斜倚山石,似与人倾谈。“你看这石头边缘都被磨圆了,上下错落不一,我想表达的是沟通能消解矛盾棱角。”《智慧观音》之所以坐在竹简上,是因为想要表达通过学习来开启智慧的理念。“每一件作品,虽然是传统题材,但都融入了我自己的理解。”

《能静观音》

《智慧观音》
展厅内数十尊观音静立,有着无一雷同的开脸。“宗教题材的开脸是注入灵魂的仪式,我只在心情澄明时动刀。”他指着《自在持莲观音》的衣袂,让记者第一次直面古人所说的“曹衣带水”原来就是这样:“水遇石则转,衣随骨则动——这才是活的气韵!”
二元性日常
喜好安静+滔滔不绝
“现在终于要聊点日常了吧。”采访最后,记者赶紧补上,连大师听完笑道:“今天说这么多,还是因为聊到了专业,生活中我是一个比较不那么喜欢说话的人,可能跟工作属性有关,创作的时候一个人安安静静去做。”连大师说,他是一个还蛮矛盾的人,创作时反复修改,一点也不会生气;生活中却对琐事比较急躁,“我前几日还在懊恼,这点小事也不值得生气嘛。”庭院里每块石头、每棵树的位置,都经他360度调校;爱喝茶,对水质非常讲究,经常也会去打山泉水。这样二元性的描述似乎正是艺术家的典型特质。
这位艺术家说,未来工艺美术必是跨界合作,是打开城门,让全世界的技艺星河在此交汇。为此,他平常看有关陶瓷技艺的书并不多,与诗人谈顿悟,和珠宝专家学镶嵌,向舞者学动态,这些跨界滋养,是他突破边界的秘密;为此,当你走进连紫华艺术馆一楼大厅,映入眼帘的是一方虚空展台,沐在暖光下,仰首可见莲花状吊顶洒落星芒。他把最神圣的位置留给了“下一个”,这是整座艺术馆最饱满的存在,盛着匠人向永恒投递的拜帖:当最后一捧瓷土归于大地之前,创作永在途。

艺术馆展厅一楼特别的展位
◆来源:泉州市城联社、泉州晚报社、泉州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