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瓷欧洲变形记
这些曾出走西方的文物将于今年年底在福博推出的展览中与公众见面

清代德化白瓷香炉(英国V&A博物馆藏)

清德化窑铁拐李汉钟离立像(福建博物院藏)

明末清初德化窑龙虎杯(福建博物院藏)

白釉梅花松鹿纹杯、塑像镶嵌金属座(法国卢浮宫博物馆藏)
N海都记者 吴雪薇
通讯员 郭月琼 实习生 丁岚
日前,一款以上海博物馆藏文物“蝠桃瓶”为灵感设计的冰箱贴文创,因具“发光功能”与“瓶底开孔”设计,令人联想该文物流落海外期间被改为台灯的经历,引发争议。
其实,将中国瓷器“改装”为灯具、香炉或果盘的做法,在西方历史中并不罕见。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外销瓷产地,福建德化窑烧造的大量精美瓷器曾远销欧洲,在当地被镶嵌、组合、再设计。今天,我们可以在福建博物院看到这些德化瓷上演“变形计”,东西方美学如何碰撞融合。
瓷器改装台灯
德化瓷也有
上海博物馆所藏的“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曾在美国驻以色列前大使奥格登·里德母亲家族的纽约住所中,被用作台灯长达四十年,彼时使用者只当作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对中国瓷器的改装,并非罕见。”福建博物院典藏研究部研究人员介绍说,在福建博物院中,就有几件经历过“西式改造”的德化瓷器。
其中,一件“德化窑白釉铁拐李汉钟离立像”原是表现八仙人物的瓷雕艺术精品。铁拐李袒腹而坐,汉钟离站立眺望,人物姿态生动传神。它曾被镶嵌在一个西洋风格的金色灯座上,背后安装灯杆,顶端带有旋入灯泡的螺口,可见其曾作为台灯使用。另一件“德化窑白釉博及渔人款观音台灯”也颇具典雅气质。作品出自清代德化瓷雕名家苏学金之手,他是“瓷圣”何朝宗风格的重要继承者。这尊观音低眉敛目、仪态安详,被嵌入一件铜质西式灯具之上,显露出中西合璧的美学趣味。
研究人员表示,两件瓷塑均为清代器物,灯座则为后期装配,走线未破坏瓷塑本体。“对改装者而言,这些瓷器是华丽的装饰品,一种‘日日可见的审美’。”
珍贵瓷器DIY?
欧洲艺术品商人:
“这我熟”
瓷器“变身”风潮,早在17世纪已在欧洲盛行。宋元德化窑展示馆馆长、文博副研究馆员陈丽芳告诉记者,在欧洲尚未掌握制瓷技术的年代,中国瓷器被视为珍稀的舶来品。在使用中为保护易损部位,或符合本地习惯,人们常加装配件,进行二次创作。
例如,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V&A)馆藏的一件清代德化窑白釉香熏,其盖子、瓶身与底座并非原本一体,而是将花瓶、碗盖等部件重新拼配,并加上金属框架,变成一个功能完善的香熏。
而福建博物院收藏的一对明末清初的“德化窑白釉龙虎杯”,造型仿照传统犀角杯,瓷质洁白温润。不仅上下沿有金属包边,还增设提梁,变成一只精巧的吊篮,这很可能是当时欧洲贵族家庭中悬挂使用的小点心盘,用以盛放蜜饯等甜点。更具趣味性的是法国卢浮宫博物馆藏的一件“白釉梅花松鹿纹杯、塑像镶嵌金属座”,其可能为一座墨水台,展现出18世纪法国工坊改装东方瓷器的手工艺水准。“再设计”的幕后主力是活跃在巴黎的高级艺术品商人,不仅从中国进货瓷器,还亲自参与设计、雇用工匠改装,将成品售予王室与贵族客户。
瓷器“变形”
是一种文化交融的审美
在陈丽芳看来,中国瓷器在欧洲的“变形记”是中西艺术对话的历史缩影。尤其是德化窑出产的观音像,更是在明清外销瓷中占据重要位置。
福建博物院也藏有一件清代德化窑白釉圣母玛利亚像,怀中抱童,神情温柔,颇具东方观音之韵。这类作品可能为德化窑专门定制,是中国瓷器走向世界的见证。
令人期待的是,上述几件经历“变形”的福建博物院藏德化瓷器,此前从未正式展出,将于今年年底在福博全新推出的《初见》展中与公众见面。
“它们见证了德化瓷器如何被世界看见、使用、欣赏与再设计。”福博策展团队表示,正是这些流传海外的瓷器,让我们从另一个视角重新认识传统技艺的生命力。我们不妨带着一份自豪去欣赏——福建制造,曾如此璀璨夺目地闪耀在世界的灯光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