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2日,“瓷海扬帆——德化陶瓷艺术传承展”在内蒙古美术馆隆重开幕。
本次展览由民盟中央美术院、民盟福建省委员会指导,福建省德化县陶瓷发展委员会支持,内蒙古美术馆、内蒙古民间文艺家协会、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福建省陶瓷行业协会、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联合主办,民盟中央文化艺术研究院德化分院等多家陶瓷艺术机构共同承办,展期将持续至9月21日。

展览集中展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民盟中央文化艺术研究院德化分院院长李甲栈及其弟子郑金星、李甲炯、曾华良、陈周平、苏燕菁、曾宪锋、李永明、李丽娇、颜美珠等十位艺术家的150余件(套)精品力作。作品涵盖白瓷雕塑、捏塑花卉、精巧茶器、唐彩瓷塑、曜变天目等多个门类,既是李甲栈师徒匠心的凝聚,更是德化陶瓷“守正创新”的缩影,呈现了德化陶瓷在传承与创新中的显著成就。


8月28日上午,“陶瓷艺术传承与创新座谈会”在内蒙古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行,来自闽蒙两地的专家学者、艺术家将共聚一堂,探讨德化瓷烧制技艺在当代的传承路径与创新方向。

德化县领导表示,德化陶瓷历史悠久,是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被誉为“东方艺术的明珠”。如今,德化正全力推进“中国白·德化瓷”产业高质量发展,力争2027年打造陶瓷千亿产业集群。此次展览不仅是陶瓷艺术的展示,更是闽蒙两地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标志着“海上丝路”与“草原丝路”的文化共鸣,期待以此次展览为起点,推动两地在陶瓷技艺、非遗保护、文化创意等领域交流合作,让“中国白·德化瓷”的光芒成为照亮多元文化交融的路径。

内蒙古美术馆展览部主任佟杜鹃在欢迎致辞中表示,“瓷海扬帆”不仅是德化陶瓷的艺术航行,更是文明互鉴的象征。此次展览在内蒙古的成功举办,将助力构建南北文化交融的新叙事,让传统工艺在当代焕发新生,让地域文化在交流中共绽华彩。

李甲栈也表示,艺术生命的意义不仅在于个人技艺的精进,更在于薪火相传的责任,因此“传承”二字是此次展览的灵魂,只有一代代人手手相递,心手相传,德化陶瓷这条流淌千年的艺术长河,才能永葆生机,流向更广阔的未来。

内蒙古工艺美术学会会长布日古德认为,草原文化的精神内核,是对自然力量的敬畏,是驰骋天地的豁达,是游牧生活中提炼出的流动之美、力量之美和坚韧之美,德化陶瓷的“细腻”,是匠心沉淀的温润,是火与土淬炼出的精纯,是一种内敛而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两种美学的相遇,是力量与柔情的对话,是奔放与内省的合一。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主任策力格尔以学术的视角,解读“白”赋予德化陶瓷与北疆文化的含义,揭示这一色彩跨越地域与历史的精神共鸣与融合潜能。

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馆长黄文明从实用、美学、创新、文脉四个方面诠释“中国白”的独特魅力,他认为德化陶瓷不仅因其是泥土与火焰交融的杰作,更因其承载着“捧的是泥土,烧的是艺术,奉献的是情怀”的匠人初心。

座谈会现场还举行了陶瓷作品捐赠仪式,李甲栈大师的作品《龙吟献瑞》《凝脂翠菘》,张朝荣作品《金龙送福》,曾宪锋作品《节节高》,赠送给内蒙古美术馆,作为两地文化交流的珍贵纪念。
“ 瓷海扬帆”德化陶瓷艺术传承展的举办,不仅展现了德化陶瓷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工艺水平,也为推动闽蒙两地乃至更广泛区域的文化合作与非遗传承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机遇。
来源 | 县陶瓷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