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持续近三个月的“万象本色——‘中国白·德化瓷’上海艺术大展”在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正式落下帷幕。作为第36届上海旅游节的重要文博艺术项目,这一展览自7月18日开幕以来,持续引发观展热潮。

展览期间共接待观众831306人次,单日最高参观量达23270人,刷新中华艺术宫近十年单日接待观众人数历史纪录。
01
白舞霓裳:一场跨越千年的艺术共振
“万象本色”大展是上海近年来文脉最深厚、规模最宏大的德化瓷展览。
展览以“盛世鼎新·历史钩沉·未来可器”三大叙事板块,精心呈现了200余件德化瓷珍品。

这些展品系统梳理了“中国白”千年技艺传承与当代创新成果,生动展现了沪闽两地文博艺术机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丰硕成果。
展览开幕后,迅速成为今夏沪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盛事之一。面对持续不断的观展热情,主办方于9月中旬宣布将展期延至10月8日,回应了广大中外观众的热切期盼。
02
凝脂如玉:白瓷美学的当代诠释
展览中,一系列德化瓷精品让观众流连忘返。

陈仁海《世博和鼎》
当代大师的经典力作尤为引人注目,包括陈仁海融德化瓷艺巅峰水准与时代精神的艺术瑰宝《世博和鼎》——这件作品曾作为上海世博会福建馆的“镇馆之宝”。

连紫华《极彩·如愿多宝佛》
连紫华首创的顶级象牙瓷混搭唐卡矿物彩绘、珠宝镶嵌工艺的集大成之作 《极彩·如愿多宝佛》 ,以及连德理自主研发“高韧薄胎瓷衣技艺”、瓷衣厚度仅为0.2毫米的匠心精品《神话》都在展览中亮相。

连德理《神话》
《神话》作者连德理介绍,采用其自主研发的“高韧薄胎瓷衣技艺”,从制胎到烧成花了六七年,历经上百次失败才成功。
“历史钩沉”板块以泰兴号沉船装置为核心,紧扣时间线索展示泉州博物馆历代德化陶瓷珍品。更有夏商时期原始青瓷窑址出土的隹鸟,以及各类历史文献和影像记录,全方位呈现德化瓷深厚的历史积淀。
而“未来可器”板块则聚焦当代性、观念性、实验性的探索,展品或突破传统题材,或解构固有形象框架,展示了德化瓷的无限可能。

苏献忠《纸》
例如苏献忠的 《纸》 以极致的轻薄柔软,重塑白瓷的坚硬形态;彭成雄将“中国汉字+标点符号元素”与传统陶瓷工艺巧妙结合,创作了《汉字艺术·百家姓》。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闭幕后,将有数十件精品被上海美术馆正式收藏,长期陈列于馆内常设展区,让未能亲临本次大展的观众在未来仍能一睹“中国白”的艺术风采。
03
艺境巡游:在指尖盛放的非遗之花
展览期间,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推出了一系列美育活动,从东方美学本源、技艺传承脉络、文明互鉴史观、当代创新实践等四个维度,带领观众深度解读德化白瓷的艺术魅力与精神内涵。
这些活动包括专家导览、“瓷上丹青”体验、大师讲座等。

展览开幕当日,中华艺术宫首发推出了“瓷上丹青”工坊公教品牌,五位德化非遗大师同台献艺,指尖翻飞间瓷上丹青流动,手捏瓷花方寸盛放。
活动现场,大小观众执起温润瓷土,在大师指导下亲塑一件白瓷小件,让非遗技艺在掌心苏醒。

国庆期间,围绕“万象本色”大展推出的“白瓷新语·瓷上丹青”系列活动,包括主题为“从文化到财富——中国陶瓷的世界历程”艺术讲座,以及“纹样叙事:瓷盘上的图案纹样设计”和“画出你的‘隹鸟’故事,亲子共创绘本”等艺术体验活动,将非遗工艺引入公共教育空间。
04
素色永续:从海上丝路到未来之境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展览策展人张晓凌表示,“万象本色”大展深度呈现了德化瓷“凝天地素色,铸中华美魂”的精神内核。
展览立足“海上丝绸之路”史实,探讨了德化瓷的跨文化价值与世界意义。

德化白瓷素有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之美誉,被誉为“中国白”。
如今德化已成为全国最大陶瓷工艺品出口基地之一,拥有陶瓷企业4500余家,产品销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达660亿元。本次展览不仅展现了传统工艺的当代复兴,更成为文旅融合推动地域文化传播的典范案例。

展览虽已落幕,但德化瓷跨越千年的素白雅韵仍在观众心中回荡。
为回应广大观众的热烈要求,德化县人民政府与中华艺术宫已开始筹备“中国白·德化瓷”第二期大展,计划于2026年暑假与观众再次相约。届时将呈现更多德化瓷艺术的创新之作,续写“中国白”的辉煌篇章。
这场持续近三个月的艺术盛宴,不仅让83万观众亲眼目睹了德化瓷“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美誉,更见证了千年非遗技艺在现代生活中的创造性转化。
沪闽两地文化文博单位携手,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机。让我们共同期待,明年暑假再次相聚中华艺术宫,继续这场白瓷艺术的对话与探索。
来源 | 陶瓷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