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朔良,江苏宜兴人,1949年生,高级工艺美术师,现居住无锡市,创建“云溪精舍”紫砂艺术研究所。
路朔良精通紫砂陶器制作工艺,对紫砂原材料颇有研究,在宜兴紫砂艺术作品中,独树一帜。其作品工艺复杂,难度大,成品率低,材料讲究,所以进入市场的并不多。路朔良的作品,少要几个工作日,多则几个月才能完成,很难“克隆”,因此市场上几乎无假冒商品。他的作品获过许多大奖,几十件作品被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中国美术馆等单位收藏。
路朔良的作品,得到许多著名专家的高度评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艺术家评委、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专家组成员张道一教授对他评价甚高:“路朔良长期从事紫砂工艺的研究和实践,已取得很高的成就。他的作品,一方面吸收了商周青铜器造型和纹饰的特点,一方面在壶体上进行山水和人物的浅浮雕,为紫砂茗壶开创了一个新局面。这种做法,宜兴不多,而又结合得贴切自然,浑厚古朴,自成一格。”
原南京博物院副院长宋伯胤研究员曾言:路朔良的作品“恪守祖本,严格‘方圆’,总以‘切茶切茗’为张本”。“在紫砂工艺方面,路朔良最突出的设计是继陈鸣远之后,将我国青铜时代用来装饰各种礼器、祭器、酒器、水器上的花纹样式移植到紫砂茶具上来。正如我国著名考古学家李济先生所说,它可能‘象征一种美术观念的改变,也象征着情感寄托的异动’,充分表达着幻想性或夸张性的特殊手法,‘中国味’很浓。同时,他以古代陶人为师,学习他们将大块文章、诗词和山水小景作为紫砂陶器的装饰题材,用来抒怀,并与每一位所有者共同享受其真、其善、其美。特别指出的是,路朔良在一件紫砂壶上竟然将324字王羲之《兰亭集序》全文仿刻在手掌般大的紫砂壶身上,摹工、刻工都是妙在笔墨之外,确实是中国陶瓷史上的力作。”
徐湖平、张守智和已故陶艺大师顾景舟都对路朔良作品表示了赞赏,叹其“不仅为无锡和紫砂工艺做出了贡献,也为江苏省的工艺美术赢得了荣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