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从下面的统计数据中得出什么结论?
专家测算,优秀企业的人才流动率应在15%左右,然而据统计,中国民营企业的人才流动率接近50%;中国企业寿命短,平均只有六七年,而民营企业寿命更短,平均只有2.9年。
过高的人才流动率表明:相当部分的民企,对员工缺少凝聚力、感召力;员工对企业,缺乏归属感、认同感。有专家称:企业家的人格魅力就在于敢于启用能力比自己强的人、善于用好能力不如自己的人。反之,不如自己的人看不上,比自己强的人不敢用,企业会发展吗?
结论就是:人,是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落后的管人模式
记者曾聆听一位民企老板洋洋自得地介绍过他的“管人”经验。他说他曾告诫过他麾下的宾馆总经理:“宾馆是24小时营业的,所以总经理必须24小时在宾馆,无论什么时候我到宾馆发现你不在,你就得下岗”。他说他突袭检查过好几次,这位总经理始终“忠于职守”。
记者无法了解这位总经理“24小时不离岗”的感受,但假如记者是这位总经理,即使薪金再高也是不干的,因为这里面有太多的“没有”:没有人情、没有自由、没有快乐、没有安全感……落后的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不少民企发展的瓶颈。
据本市有关部门的一项调查,多数民营企业存在超时或超强度劳动问题。在有的民企中,总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是普遍现象。计件制工人,因为是按工作量付酬,多少能体现“多劳多得”,但一些技术和管理岗位的员工加班,则常常是象征性地发一些加班工资,或不发加班工资。长时间超负荷工作,身体即使很棒的员工也难以承受,必然选择离开。
以罚代管,是不少民营企业的管理法宝。有的民企,处罚比奖励多得多,且涵盖工作任务的数量、质量、厂纪、损失、行为规范等方面,但大多明显缺乏科学性。还有的民企,缺乏基本的管理制度,没有明确的工作标准,员工工作是好是坏,是奖是罚,全凭老板一句话,员工哪里还有安全感?
不可否认,到民营企业工作,薪金较高。但员工更多考虑的是个人的前途和发展。目前大多数民企,对员工的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少得可怜甚至根本没有,怎不令员工担心日后的发展?在民企中,员工一般是被聘在某个固定岗位上工作,少有机会从低到高逐级上升。如果员工发现有更能施展其才华的企业,他会选择跳槽。
落后的老板素质
有人说:“一次创业凭胆大、二次创业靠理智”。此话有点道理,因为相当数量的民营企业家,是趁着我国经济体制变革出现的机会脱颖而出的,他们在“马上”得了“天下”。可是治理天下的另一套“法术”,他们却不很懂得。不少民企盛行个人式、经验式、家庭式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把员工当成雇工、工具、机器人,人治为主,即使有制度也是粗放的,在企业创业初期还可以“混混”,况且也只适合于规模小、员工文化层次低、劳动密集度大、技术档次低的企业。但随着企业发展,尤其是高附加值的企业,这种家族式管理就成了制约企业发展的桎梏。因为“草莽”出身的民企老板,本身就有个提高素质的问题。如果老板本人的素质提高不快,还是停留在“敢打敢拼敢冲”的时代,而员工的素质提高很快,加上市场变化很大,竞争很激烈,就容易产生碰撞和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