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云的小企业现在看来更像一个皮包公司,位于北京知春路边,是租来的一间小平房,工作人员包括纪云在内只有两个人。纪云给这个小公司取名为"泰来猎头事务所",并为自己授予"所长"头衔。最开始,被公司的招牌吸引来的基本上是食客或艺术品爱好者,因为大家都误以为它是餐馆或西藏工艺品商店,最惨的时候,它甚至被认为是个修车铺。
其实当时的纪云对猎头也没有多少研究。他注册猎头公司,只是源于1991年《读者文摘》杂志上名片大小的介绍国外猎头公司的小文章。这篇小文章在后来两年里一直在他脑海中盘旋。1993年,纪云"凭着想象"把公司注册了。他当时也只是知道这种事情可以去做,将来会有发展,因为传统的服务是不可能替代猎头的,仅此而已。
和翟谦的感受一样,由于公众的不理解,纪云面对客户必须做许多解释工作。而作为纯粹的本土企业创始人,纪云还远没有翟谦幸运,他甚至连拷贝国外经验的机会都没有。泰来开业后,很长时间才接到第一单,帮一家娱乐宫找一名财务主管,而这一单现在俨然已经成了猎头业的经典笑话。
据说兴奋的纪云由于没有经验,当时连协议都没签。等推荐的主管去上班了,纪云向娱乐宫经理要300元咨询服务费,对方极其诧异:"敢情你帮忙找人还要钱啊!"为了拿到这300块钱,纪云整整追了3个月。
泰来第一年开张却没有"泰来",辛苦劳作1年,收入仅仅几千元。
但现在追溯起来,除了一家早已夭折的由新加坡投资的成立于沈阳的外资猎头公司以外,泰来应该算是国内首家注册的实际意义上的猎头顾问公司。现在泰来不但健在,而且已经发展成几十人规模、入住高档写字楼的公司,见证了中国十多年来猎头业的进步。
作为泰来创始人的纪云,也早已经大名鼎鼎,俨然成为猎头行业的元老级人物,国内"猎头第一人"说的就是他。谈起纪云,翟谦感叹:"他确实挺有魄力的,因为当时没人了解猎头,也不知道将来猎头会做成什么样子。"
中途撤退
值得猎头们庆幸的是,痛苦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
大约在"泰来"、"惠泽"等首批猎头公司成立1年后,众多猎头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方方面面的信息都在告诉大众,有这样一个行业,有这样一种工作,有这样一些人。不可否认,中国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不逊于任何国度。
翟谦当时的感受极其强烈,电话里,对方声音中的抵触感在逐渐淡化,即使拒绝,多数人也选择了更礼貌的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愿意跟翟谦做朋友。
"后来他们的感觉好像变成了"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翟谦说。
1996年,翟谦却选择了离开猎头业。"坦率地说,离开是因为对这个行业不是特别地看好。当时这个行业市场太乱,我不想再趟这个浑水了。"坐在如今的"波森"办公室里,翟谦回忆当年离开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