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太乱源于猎头业的"缺点"——资本投入太低。一部电话、一台电脑,足矣。靠智力运作的猎头公司对硬件的依赖度非常低。尽管对专业的猎头顾问而言,每一个人选的推荐背后都付出了巨大的劳动,有着十分繁杂的程序:分析客户需求,进行职位分析;制定搜寻方案;初试及综合测评;推荐候选人,安排面试;录用候选人,办理入职手续;结算及后继服务。但在外行人看来,相对于猎头获得的巨额费用,这简直就是无本生意。
在这样的状况下,大大小小的公司疯狂抢市场,结果是一片混乱,甚至出现猎头公司两头赚钱的情况,分别向委托公司和推荐人选双向收费。
"这也就是我不太喜欢的原因。"翟谦说,"其实猎头真的是很专业的,需要顾问有很高能力素质,去给委托公司提供服务和咨询的工作。但很多人当时拿它当成赚钱的捷径。"而服务的东西是很难量化的。惠泽当时做一个项目最低的收费是6万港币,有的公司最低是3万美金,但一个本地的公司,每单就收1万人民币。
到1996年翟谦离开,大陆的猎头公司已经从开始的3、5家一下子变成300多家,大部分都是私人的。与此同时,另一个不太妙的变化是,委托公司与猎头公司间的信任逐渐被打破了。
新生
6年之后,猎头业的巨大吸引力再次把翟谦吸引了回来。因为猎头行业的服务咨询本质,随时更新知识是做猎头的一大要求,这使翟谦始终对猎头业兴趣不减。但显然,6年之后的猎头业变化很大。
曾经,许多企业把猎头公司当作生意上的合作伙伴。"他会告诉你他今年、明年或未来几年在人力资源上的想法,是一个长远的战略计划。比如说明年要建一个合资厂,你帮我计算不同的职位我要招聘多少人,哪个阶段招什么样的人。"翟谦说,"那时候他们是把你当成合作伙伴,帮他解决人力资源上的问题,他认为你是一个顾问,而不是一定要找到个人。"但现在,企业最迫切的要求基本上只是要人。他们不再会把猎头公司当作合作伙伴,至少不是惟一的合作伙伴,他可能同时跟几家猎头公司谈,看哪家公司能给他找到人。在猎头公司的选择上也更加细化。"客户就像是采购商,猎头公司是供应商,后者给前者提供一种服务。现在服务这个观念更明显一些了,这是和以前最大的差别。"翟谦说。
企业现在多多少少不会像以前那么信赖猎头公司了。这可能也是前几年不够规范的缘故,破坏了猎头业的声誉。如何与客户保持真正的长期伙伴关系,成为猎头公司现在最大的难点。
"现在,只要你努力,不愁找不到人。"翟谦由衷地微笑,很多外企员工已经成长起来,从经验、能力方面一点都不比外籍员工差,甚至更强。而曾经被嗤之以鼻的"挖墙脚"的方式也终于被彻底认同了。
生于1970年代末的方圆,验证了翟谦的感受。到2004年秋天,她已经在人民邮电出版社工作了3年。在冬天刚来临的时候她接到了一个猎头公司的电话。"对方也是个女孩,说有个外企的工作机会,是做内刊和宣传工作,问我是不是感兴趣。"方圆说。她并没感到太多讶异,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她和女孩见了面,她们详细交流了双方的要求,并力图相互了解。几天后,方圆去了这家外企报到。但又过了两天,朋友们惊讶地得知,方圆又回原单位了。跳槽以失败告终。
爽朗的方圆解释原因:"资本家真不是人!"真正的原因在于她与顶头上司的沟通不畅,方圆认为,这是猎头掩藏了那位上司的真实情况。"以后有合适的机会我还会尝试。"方圆说,但这并没给她印象中的猎头公司形象带来多少损害。
"现在大大小小的猎头公司应该有上千家了,而且很多公司都在各地设了办事处或分公司。"翟谦说。
附文:猎自己的猎头们
不时向高级人才举起猎枪的猎头们其实时常先把枪口对准自己人。
在北京,猎头公司的员工跳槽现象就十分普遍。当然,相互"挖墙角"的首选目标还是高层,类似总经理助理等职位。
互相猎人的原因在于猎头业竞争的加剧。猎头实际上是个很特别的职业,需要熟悉众多行业,而真正懂行、拥有专业技巧的猎头仍然稀缺,猎头业本身面临急切的升级需要。而猎头公司的高层管理者本身必须是最优秀的人才。因此,猎自己成为平常事。
因为猎头业需要很强的沟通能力,女性往往表现突出,也成为猎头老总的抢手货。30岁的王颖是位已在猎头公司干了6年的女"猎头",6年中她跳槽了4次。职位节节上升,现在已经荣任总经理助理。去年,她又自修了心理学课程,前方等待她的,或许是更为美好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