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VS可变:发放力度不足
“未来薪酬的趋势是,变动薪酬所占比例逐步增大,差距也在拉大。”华信惠悦咨询公司苏蕾告诉记者,在他们公司2005年人力资源趋势分析的报告中显示了这一点,年终奖正是被他们认为变动薪酬的一部分。
但至少目前的现状并不如人意。来自翰德的季度就业调查报告显示,只有10%的企业年终奖的发放达到员工全年工资比率的20%。调查显示,0.4%的企业年终奖比例达工资总额的40%;0.7%的企业达总额的31%~40%;8.9%的企业达21%~30%;18.8%的企业达11%~20%的年终奖;40.3%的企业只有6%~10%;24.1%的企业只1%~5%,此外,还有6.8%的企业不发年终奖。
一般来说,越往高层年终奖越高,不过,种种数据依然表明,即便是高管,可变薪酬也没有达到足以激励的比例和效果。
年终奖发放力度不足,变动薪酬偏低,此年终奖“六宗罪”之六。
花钱买“破坏”警惕年终奖成“双输”
原本欢喜的事情,却屡屡成为员工怨气的导火线;原本是公司将一年的果实与员工分享的时刻,却一年又一年地演变成公司与员工的心理战。
“薪酬是一种沟通手段”,管理学上如是说。当正面的沟通无法实现,猜忌、怨言、小道消息便肆无忌惮地充斥着负面沟通的角色。
人力资源经理在揣摩老板的意图,然后等待着老板对年终奖的发话。
“老板出差了,不过,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老板在出差前向我透了风,今年大家都有年终奖,方案可能是……”
员工也开始揣测,而这正是一个危险的时期。来自诸多职场的调查显示,30~60%的员工在这岁末年初正是犹豫是否跳槽的思考期。
很少有人愿意把年终奖的不满作为给别人讲述的跳槽的理由,哪怕当初这是事实上的导火线。
一位猎头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某财务总监,与市场总监、总裁办主任同级别,年终时,财务总监得了8万元,市场总监得30万元,总裁办主任得15万元。这是一个隐秘的数字,不过我们的财务总监当然有渠道知道,他因此不平衡,市场总监高出自己还可以理解,有量化的销售额可作依据,总裁办主任又凭什么呢?都是难以量化的、并且没有实际考核的同级。左思右想,理解为老板对自己工作的不理解或不满意。遂跳槽。”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不均而患无所依据”,于是年终奖充分发挥着作为薪酬固有的“传达信息”的功能。
而这种基于非公开的信息的传递在地下的小道中被无数次扭曲。
“找好东家、领取年终奖、跳槽”是那些去意已定的员工年终“三部曲”,而另一部分本只处于犹豫,因年终奖不公而下定去意的员工却在企业花钱下演奏着“领取年终奖、找东家、跳槽”又一首“三部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一味依靠老板的“英明决策”,“双输”也就成了公司岁末的“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