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娱乐”,后来不少公司也作了限制,因为老外发现现在的中国反倒比他们的国家更像个花花世界了。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策就是“算进房费”,通常的策略是降低住宿宾馆的星级,本来四星的标准住个三星,然后,把别的那些费用都算作是住宿和餐饮。这样一来,住宿——所谓公司的形象——固然是差了点,但自由发挥的费用却多了很多。
有段时间,外企炒人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查这些差旅费用了。上面的人也未必“干净”,所以他们知道下面的人也肯定如此,这种做法几乎是一查一个准。也许正因为是查得准,随后的几年外企的出差标准就出现了越来越严格的趋势,诸如住公司协议酒店、要流水单、出租车写明哪里到哪里,等等,之前的漏洞就被一个个地补上。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宾馆星级也因为那些要“算进房费”的人自己当时的主动降低而降低了。
意外的是在外企降低标准的同时,一些内企的出差标准倒是年年上涨,从最初的招待所待遇逐渐提高到了如家快捷的待遇,然后又到了三星的标准。现在级别高的也可以在四五星级酒店实报实销了。当然他们通常还是比较“低调”,但那些外企过去的人倒是逐渐地教会了他们宾馆选择的标准和投诉的本事。
低出差标准源自成本控制乃是一个方面,但恐怕没有认识到差旅标准也是薪酬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才是最主要的。人的职业尊严不仅仅是工资与职位这些硬的指标,也还有那些差旅标准、出租车补贴、汽油补贴、住房补贴等看上去软一点的东西。
我回到内企工作两年多,也经历过一个出差标准降低的过程。内企的总监出差标准差不多只相当于外企的省区经理。无怪乎香格里拉的销售经理要嘲笑我们这些“逃离外企”的人了,“你们薪水越来越高,住的却越来越差”。
好在我现在又回复到实报实销的待遇了,但还是会时常提醒自己要“低调,低调”,免得外企那些降标准的事情在现在的企业里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