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谐的领导者-员工关系
西方企业百年来的管理实践,由强调效率的泰勒主义到人类关系运动,再到后来转而注重劳资关系的合理。经验表明,和谐的组织关系能够保证劳资双方的双赢。西方管理界和学术界一直注重员工价值观、工作动机、个人与工作的匹配、组织中的沟通、工作设计、组织凝聚力等课题的研究,目的就在于提高员工的满意度。中国近来终于告别单纯的GDP主义而追求全社会的和谐发展,这是确保中国在今后几十年实现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那么,具体到组织内部,怎么缓解领导者与员工因价值观差别而产生的隔阂和矛盾,从而实现组织和谐呢?或许可以尝试采用下面的方法。
建立基于制度化管理的程序公正,是组织和谐的最根本基础。程序公正是指处理问题的过程是无偏差的,包括在针对员工的决策过程中听取员工的意见、给予员工足够的解释和尊重等。它能促进员工对组织的承诺、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合理的制度既可以强化企业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优秀经验,也能解决企业存在的各种问题或瓶颈。它的形成过程一定要遵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
具体地说,参与制定制度的人要通过深入地观察、了解、分析和思考组织运作的过程,了解制度所要针对的现象当中人们的行动逻辑。为了防止决策者出现偏差,需要探求员工对初步提出的制度的反应和反馈。如果省略这一过程而仅仅照搬优秀同行的制度体系,就会发现制度实施后很快遇到当初本该考虑到的“例外”。某些例外就连制定制度的人都认为是合理的,只好回过头去删除或修改某些规则。在这种情况下,制度从一开始便产生了程序公正问题,造成人心不稳,最终也很难有效地贯彻。
而只要制度体系的建立是遵循上述程序建立起来的,员工便会高度认同。在这种由制度体系构成的“强情境”中,员工将放弃自己不符合组织目标的个人价值和行为,转而服务于组织的大目标。这一过程将减少员工的个性化价值观给组织带来的损害。我对一些高技术企业的观察表明,只要组织具有明确的规则,多数独生子女或者新生代员工都能很快地调整自己的行为、适应组织的要求。他们注重自我利益、思想开放、行为灵活,一旦意识到在组织当中只有某些行动才能够获得更大的收益时,就会迅速调整。
当然,不能指望组织的制度体系解决员工管理的所有问题。很多时候,领导者还需要直接面对新生代下属和员工;如果不考虑他们的观念,就指责他们注重自我、无视组织规则,就会激化双方的矛盾。人在处理问题时很容易依赖自己最熟悉的、头脑最先想到的解决方式。研究表明,那些不能容忍模糊局面的人,更容易接受与自己观点相符的信息,并迅速给出结论性的判断,而不再接受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新信息,不愿意修正自己的判断(Golec & Federico,2004)。
事实上,很多企业的领导者便容易犯这种“认知闭合”的毛病。他们拥有辉煌的历史,并且在自己的“戎马生涯”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加上他们的地位优势,便很容易在组织中施行英雄式的领导,在与下属的互动中本能地摆出发号施令的架势。显然,这些行为方式都是与新生代的价值观不协调的。面对新生代的员工,领导者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采用参与式的、授权式的领导风格,激发他们的工作活力和对组织的承诺。
新生代的员工也要意识到,适应组织要求是职业工作者所必需的,也是衡量个人职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频繁的跳槽不仅不利于个人职业发展,还浪费工作经验的积累。现有的教育体制本来对学生就业的准备就不够,很多学生在大学阶段连实习的机会都没有,就直接从学生跳到了职员。没有过渡和缓冲的机会,他们只能独自摸索,把刚毕业的第一份和第二份工作当作实习的机会,总结、思考适合自己的职业和企业氛围。
我建议新生代在每次求职前对工作岗位、性质做全面的了解,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一旦进入组织,就要适当地调整自己,遵从组织的规则和要求。要学会在工作中与领导沟通的方式,为自己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让个人发展的空间变得更为宽松。
企业领导人和新生代员工,这两位在当代中国社会变革中相继登台亮相的主角,真正决定着企业的沉浮。作为组织的领导者,理解新生代员工的价值观、避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他们,并为他们创造相对宽松的工作氛围,成为目前中国很多企业面临的挑战。事实上,新生代的员工也具有很多优点,而他们也注定肩负着改变世界的重任。对我们共同的未来,又岂能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