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MBA的教育更多是“心态”和“做人”的问题。很多留学回来的人和受过MBA教育的人并没有在做人的精神层面、道德层面和行为层面上得到提高,而仅仅学到了解决问题的非常表面的“术”,没有领会和掌握解决问题的“道”。所以很多“海龟”找不到工作不是学历的问题,而是心态的问题。MBA的教育课程设置很多,但没有涉及人的情商问题、道德问题、品性和性格等,所以指望MBA能够给你的做人和做事带来实质的变化实在是一件异想天开的事情。
生活就是学习
我去美国留学的时候已经33岁。放弃了在中国优厚的生活,在美国过上了清苦的留学生活。我们这些生长在“红旗下的红苗子”,没有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经济和政治体系下生存过,因此去美国留学是我人生的一种历炼和经历。
我虽然没有像《北京人在纽约》的主人公王启明那样在餐馆里涮碗,但是我做了一切可以做的,包括做家庭教师、商场促销员,给华人做翻译。很多和我一样在美国留学的大陆同学为了能够节省每一分钱,买最便宜的菜,住最便宜的地方,很多人通常要打两份工,还要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实在是不容易。我体验过很多中国人都曾有过的“捡垃圾”的经验,其实那是一种为了节省每一分钱的明智之举。
社区的“跳蚤市场”也是我满足自己购物欲望的好地方。我的二手传真机、多功能CD机都是在“跳蚤市场”淘来的。我把对美国的“垃圾文化”和“跳蚤市场”的理解和研究写成了我的第一个案例“eBay,明天早餐在哪里?”发表在国内的媒体上。
在美国留学期间潜移默化地习惯了很多美国社会约定俗成的风俗和习惯。比如说:乘车、在电影院和地铁中买票、在商场购物要自觉排队,否则就会有人站出来当众警告你。在银行排队切不可靠在人家背后太近,因为那是不礼貌的而且有窥探别人隐私的嫌疑。过马路时候要看绿灯,上电梯要让女士先上,走在前面要给后边的人挡门,这些听起来很简单的东西恰恰是我们社会的公众道德和秩序所缺乏的。而这些东西在MBA的课堂上是没有人教的,你只能自己去体会和观察。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而MBA的大多数案例都是来自社会的实践和生活,没有对生活和实践的理解就很难上好MBA这堂课。这也是为什么我更主张工作几年以后再上MBA的原因,你会有一种“飞跃“的感觉。
学习就是生活
文化差异始终是我留学美国期间面临的最大的难题。
我的教授曾经和我说过:“寨克,东方人点头通常不是表示他明白和同意,而是‘我知道了’,是一种礼貌。因此,如果你没有听明白我说的,请一定再问一次,否则你在美国第二天就会被炒鱿鱼”。我深深地记住了这位教授说的,从此不明白的问题,听不懂的问题我绝对不会再“不懂装懂”。这种态度和方式的转变让我在后来的工作中受益匪浅。
我也尽我所能的更多地了解美国的文化和社会的方方面面。看报纸、看电视、看电影、借免费的录像带,和教授们讨论各种话题。我在课后和教授泡的时间远远多于课堂上的时间。中国还有句俏皮话“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我主动找的学习搭档都是班上最漂亮、也是最聪明的美国女孩,她们没有一个人拒绝我,因为她们被我的诚意和主动所打动。
我在学习的过程中结交了我最好的美国朋友Paul和他的全家。Paul的妈妈Pauline七岁从意大利来到美国,是她的中国邻居小姑娘玲玲教她英文的,Pauline和玲玲成为了一生的朋友,于是Pauline让他的儿子一定要帮助一个从中国来的同学。我有幸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了一个非常好的美国家庭,看到了普通美国人的生活,在美国人家庭里过了感恩节、圣诞节,吃到了真正的意大利人的比萨。这是学习,也是生活。而MBA这门学问本身就是让你能够发现不同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没有唯一答案是MBA最核心的理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