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房记者与张永农探讨企业文化
优秀的企业文化能让员工享受快乐与感动
记者:除了企业办报之外,员工的生活管理也算不算一种企业文化呢?有消息说,某陶瓷企业因为员工饭堂管理脏乱,后来被前来参观的外商发现,导致几百万美圆的订单泡汤。你是怎样看待这个事件的?
张永农:员工的生活管理当然也是一种企业文化。刚才说的那个事件我也曾经听说过,这样的情况是有可能存在。外国在这方面是很严格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件?这也就是刚才说到的让消费者对企业有信心,才能对产品有信心。如果外商对企业失去信心,他一定不会买你的产品。
优秀的企业文化应该能够让员工享受快乐与感动。企业对员工好,员工一定会尽心尽力回报企业,企业获得更高的效益,然后投入更多员工福利。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我现在工作的单位,中窑窑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窑炉生产企业,它的成功就在于能够让员工享受到快乐。
中窑每周有卡拉OK晚会、经常有蓝球赛、乒乓球赛、书法比赛及各种工作技能竞赛。九九重阳又有登高(山)比赛。春游、秋游年年搞……
老板柳丹说,管理人员办公环境条件优越,很多人慢慢地坐在办公室不愿意活动了。再加上伙食好,人都胖了,年纪轻轻就有小肚腩了。所以,我就“赶”他们出去运动,增强体质。业余活动丰富了,员工心情愉快,工作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中窑也是一个让员工感动的企业。有一个余英娟的员工,经过三年的努力从一个仓管员提升到财务部核算会计,并与工厂的一位焊工结为连理。婚礼上全体人员出席,就算当时重任在身的老总也放下工作亲临宴会,向新人道贺。这一举动深深地感动了余英娟,为此还创作了一篇题为《在中窑——我成长了》的文章表达感激之情。
最后还有一个人力资源的问题,现在企业里招了大批80后的年轻人。他们对工作、生活环境比60后、70后的要求高多了。企业只有顺应形势,真心实意对待员工,才能招到人、留住人。
记者与张永农合影
对行业热点问题的探讨
记者:最近有媒体报道东鹏进入了上市辅导期,但是就算上市成功,佛山陶瓷业只有两家上市公司,这与佛山陶瓷行业在的地位好像不大相称。这是什么原因造成呢?
张永农:这不单单是佛山陶瓷企业上市少,在全国范围来说陶瓷行业的上市企业也不多,国内板块也就10家左右。股票市场对陶瓷概念不感兴趣,有很多种因素造成。在我看来最大的原因是以往的陶瓷上市公司做坏了名声,影响了投资者信心。
1992年广东佛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H股失败;香港两家上市陶瓷公司兆峰和圆方,由于膨胀太快管理又跟不上,先后被停牌。现在香港人听见陶瓷概念就害怕。陶瓷行业想在香港上市,至少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是幻想。这次东鹏上市可能是选择在国内。
另外,最近的监管力度越来越大,企业上市之后就要公开经营信息,这对管理混乱的企业来说并不是一件乐意处理的事情。目前陶瓷行业在经营管理方面还是有很多漏洞,要整改到符合上市标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算是已经上市了的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也是有很不到位的,最近就有20位上海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或者总经理,因为承受不住监管的压力而先后离职。
记者:佛山陶瓷行业最近兴起了“总部经济”浪潮。你是怎样看待这类新事物呢?
张永农:总部经济做得比较成功的是北京中关村,其实总部经济说白了就是把生产场地放到了资源丰富和人力成本较低的地区,而把科研管理销售放到资讯发达,交通便利,服务完善的区域。这个概念外国很早就有了,也在国内出现过,只不过规模小一些。比如以前的三水健力宝公司,它的生产基地就在当地,而总部是设在经营环境更加优越的广州。
我个人认为要做好总部基地,不是说你有一个概念就人家就会马上过来,也不仅仅是把它建造出来,更重要的是能够提供各种各样的配套服务,包括向商家提供全面及时的信息,最好的方式是和专业传媒相结合,发挥媒体的影响力;建立一套完善的科研系统;提供质量检测服务;畅通的融资渠道,便捷的银行,邮政服务等。要提供这些服务,需要能力相当的人才才能做好。
记者:今年年初市政府提出了“赶走污染、做强陶都”的优化发展规划,最近又有消息说将有200多家陶瓷企业将被关停。从事佛山陶瓷行业30多年的老行专,您认为这会不会对佛山陶瓷行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呢?会不会造成行业洗牌?
张永农:首先,“洗牌”这个名词在这里用的不贴切,应该是“优胜劣汰”才对。
我也了解到这样的信息,但到底要关闭哪些企业还没有正式的消息。陶瓷企业关停并转,除了有整治环境的原因之外,还有因为本地的陶土资源越来越少,只能到外地寻找更加合适的原材料产地。
这件事对佛山陶瓷行业的影响应该说不会太大,因为很多企业的总部还是会留在本地。但是陶瓷企业搬迁所带来的就业,税收等影响还是会存在的,幸好佛山陶瓷只占GDP的7%,与十年前占GDP三分之一相比已经大大降低,有能力承受这些影响。
另外,可以通过这个契机来促进产业分工,完善陶瓷产业链。目前中国陶瓷行业希望做大做强,但是有两方面的瓶颈,一是产业体系落后。意大利之所以能够成为欧洲的陶瓷生产大国,主要是建立一套完善的产业体系,陶瓷企业主管生产,原料企业负责研发和提供原料,矿山企业负责陶土的挖掘,物流企业负责配送,就连设备维修也有专门的企业。意大利的企业是没有机修工人的,如果企业的机器出现故障,打一个电话,维修公司马上派人上门服务。
还有一个就是观念落后,大部分企业主管的经营理念还是很陈旧,抱着“什么都要有”的传统思想。这就阻碍了陶瓷行业的专业化分工。近期,有很多原来从事家电行业的人员投身到陶瓷企业,这是一个比较好的趋势,希望能够带来新的经营理念。这个现象也表明了陶瓷行业的利润还是相当高的,起码不像家电那样进入微利时代。
记者:可以大概了解一下陶瓷行业现在的利润大概是多少吗?
张永农:笼统地说,瓷砖的毛利率在40%,卫浴的毛利率一般都在60%以上。
记者:最近建陶行业掀起了“中国名牌”风波,你对这件事是怎样看待的?
张永农:对于评选这类事情,我一般是不作评论的。但是名推委这次出尔反尔的确很不严肃;其次,也不应该把所有建陶企业都取消,应该针对送评不合格的企业进行处理;还有,名推委里面没有陶瓷行业专家,这样的评选在外人看来好像比较儿戏。
记者:除了“中国名牌”风波,陶瓷行业还有“涨价风波”,而且是一年之内涨价了三回。但最后产品并没有真的出现涨价。能否谈一下你的看法?
张永农:我从一开始就估计这个集体涨价注定失败。为什么呢?有三方面原因,一是违法,联盟提价违反三大法律,一是经济法,二是价格法,三是反垄断法。这种行为在法理上就站不住脚。二是市场也不会让13家企业所左右,不是你们说怎样指导就能指导的。陶瓷企业有很多时候把自己看得太高。全国有2000多家陶瓷企业,这样大的市场是不可能被几家企业随便左右。
三是协议没有约束力,其实不单是陶瓷有集体涨价的,家电、水泥也曾经出现过集体涨价的情况,都是以失败告终,更多的只是噱头,没有实际意义.
记者:最后,谈一下比较普遍性的问题。很多陶瓷企业都拥有知识产权,而且热衷于申报。你是怎样看待这种现象,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作用?
张永农:知识产权是个好东西,但是对于陶瓷行业来说,它是一种宣传手段,是一种经营方式。如果是发明专利还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如果是外观专利的话,实际意义就不是太大。
举个例子说,如果有一个企业的专利被人家模仿了,在诉讼过程中,对方企业就可以申请专利无效审查,这个过程可以拖到3年,甚至7年。就算原告企业胜诉了,七年之后再去统计侵权产品的数量,计算赔偿金额的时候,那些产品早就从市场上消失了。
记者:今天能够与张老先生谈话实在是一种幸福,获益良多。由衷感谢张老先生,以后还有很多行业问题需要想您请教。
张永农:好的,以后互相加强沟通。
记者手记:
和张老先生谈话是一种享受,不但思路清晰,内容丰富,更有蕴涵着睿智。
访谈结束之后,他专门打印了访谈中提及的余英娟所写的文章,让在座的几位记者一起感受,优秀的企业文化所带给员工的快乐与感动。可以看得出,这就是他心目中向往的优秀企业文化。
随后,他还与记者一起谈天说地,谈到了去泰国的见闻以及信仰的重要性,讨论了企业家放弃眼前名利寻找生活的真谛,还说到了最新电影《色戒》。没有想到张老先生这么新潮,这部片子我还没有看呢,幸好他没有让我“谈谈你的看法”。
其实,对于张老先生来说谈论什么话题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从生活中领悟,享受“快乐每一天”。这应该是他睿智的来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