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的宠儿
舒尔茨1987年花了380万美元买入星巴克,先后从风险基金手里融资了3240万美元。
到1990年,星巴克开始赢利。1991年,作为一家区域性公司,星巴克成为美国投资银行家们喜欢的那种类型的公司,规模不大,但有很高的成长性。星巴克的门店在这一年刚刚超过100家,年营业额5700万美元。星巴克雄心勃勃的扩张计划和财务规划,令投资银行家们倍感兴趣。
1992年6月26日,星巴克股票在纳斯达克上市,原先拟定的每股股价在14美元至16美元间,这时星巴克的市盈率高达60多倍,外界认为股价高估了。但最终还是拟定了17美元的承销价,上市筹资2900万美元。股价坚挺的时间比华尔街分析师们预期的要长得多,并在3个月内涨到33美元的高位,市值飙升到4.2亿美元。
早期的大股东和“豆股票”(从1991年开始,符合条件的全职和兼职员工都能通过公司股期权的形式持有公司的股份,被称为“咖啡豆股票”)。持有者的公司员工们都发了大大小小的财,包括霍华德在内,都卖掉部分股票,换取现金,买下自己多年不敢奢望的东西犒劳自己。
因为有了资本市场,星巴克不再担心没有资本支持公司的高速成长,通过每年发行新股或可转换公司债券,到2000年,星巴克就已经筹到了5亿美元。
霍华德发现,虽然上市使公司的成长空间成几何级数放大,但他自己也成为股市的奴隶,每月、每季、每年都必须提出业绩报告,如果不符合华尔街的预期,就会用股价来打压你,惩罚你。
业绩报表中有一项“各店面营收增长率”就把公司弄得异常狼狈。他们考虑到一些社区店人满为患,好意在附近开一家新店,以减少顾客等候的时间。但新店开张,必然影响到老店的收益。这又成为炒家们的题材,借此打压公司的股票。多年来,星巴克一直是空头打压的热门股。
但总体来说,星巴克已成为投资者心目中的安全港,过去十年间其股价在经历了四次分拆之后已经攀升了22倍,收益之高超过了通用电气、百事可乐、可口可乐、微软以及IBM等大公司股市收益的总和。
星巴克正在尝试各种经营思路,吸引人们步入店内、延长驻留时间。2002年8月,星巴克在近1000家分店推出了高速无线互联网服务。这样,携带便携式电脑或个人数字助理(PDA)的顾客就能上网冲浪,如这家公司希望的那样,停留几小时,从而促进咖啡和点心的销量。
当然,不是什么都尽善尽美。曾有一群反对全球化的抗议者把西雅图一家星巴克洗劫一空。此外,公司最后拿出1800万美元,与声称星巴克拖欠加班费的员工达成和解,官司才算了解。再者,星巴克涉足三明治及其他饮食业的业绩不如人意。
海外攻略
但星巴克对业绩记录或宏伟计划丝毫不敢掉以轻心。在各大零售商纷纷削价以吸引顾客的时期,星巴克继续吸引着大批顾客前来购买价格不菲的牛奶咖啡。在这家公司扩张到新地区时,这一招会奏效吗?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迹象表明不会奏效。
星巴克公司能够在16周或更少的时间内,设计并开办一个新的商店,并在三年内收回最初的投资。在扩张过程中,星巴克采取了被批评家称为是“掠夺性的不动产战略”——支付比市场价格更多的租金,将竞争对手排斥在某一场所之外。这一策略的消极面是,不仅会引起反全球化活动分子和同行的不满,而且由于减少了消费的选择而使顾客不满。一些分析家认为,在今后两年多的时间内,星巴克在美国市场可能维持15%的增长率——相当于开设550个新商店。以后,它必须依靠海外增长去维持20%的收入增长年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