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证星巴克的精英品牌
对于企业全球扩张带来的难题,沃顿商学院REIBSTEIN教授认为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困扰目前如日中天的星巴克。因为现在星巴克在全世界增加新店的速度,让人想起以前的麦当劳。而且星巴克最早是一家纯粹的咖啡店,后来顾客可以在店中找到和咖啡有关的东西,比如咖啡豆,咖啡壶,咖啡杯等,但是最近星巴克甚至还希望顾客在喝咖啡的时候,同时购买贺卡,音乐,三明治和芒果汁!REIBSTEIN教授说“我认为星巴克正在渐渐失去自己最主要的品质,而这是十分冒险的行为。”
咖啡是星巴克的“金子招牌”,星巴克的成功就是创造了一种与星巴克体验为特点的咖啡宗教。可日本星巴克咖啡屋如今已经开始销售酒类产品了。星巴克日本分部的发言人表示,该公司已改变经营策略,将允许部分咖啡连锁店出售酒类产品。自2000年以来,星巴克一直在神户的一家咖啡店尝试出售啤酒和洋酒产品。鉴于酒类产品的销售业绩稳定,该公司遂决定改变经营策略。该发言人宣称,是否进一步扩大酒精销售范畴仍取决于顾客需求,公司方面尚无明确决定。她表示,“为维持咖啡店的品牌形像,我们不大可能销售过多的酒类产品。”这对星巴克品牌是否造成伤害尚不可预见。
从1999年到现在,星巴克进入中国已经3年,现在已发展到一个拥有近千人规模的团队。在北方,星巴克的计划是每年开10到12个新店。在南方,星巴克正在以上海为中心,向杭州辐射。同时,星巴克在国内并没有什么重量级的对手,虽然有麦当劳这类的连锁巨无霸尝试开设咖啡店,但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威胁。随着加拿大的百怡(BLENZ)咖啡7月底正式落户于北京和广州,并且计划两年内在中国开店200家,数年来一向被众多京城“小资”心有独钟,独步江湖的美国星巴克(STARBUCKS)咖啡连锁店终于等到了第一个对手。问题同样是,如何保证星巴克所谓的精英品牌,以及星巴克引以为豪的质量?同时,那些模仿星巴克提供昂贵酿酒和优雅环境的其他咖啡店无疑会影响到星巴克的赢利。
反观星巴克,却没有什么动静。所有东西都是一成不变地从美国搬过来,这些东西真的完全不需要本土化吗?如果说星巴克的生意现在已经够好了,但是能不能够更好一点呢?星巴克是不是可以把经常光顾真锅咖啡馆的那些台湾人吸引过来呢?星巴克目前这么多客流是外籍客人,以后该怎么针对性地作本土化的事情,吸引更多的国内客人呢,尤其是星巴克也会向上海周边的杭州、苏州等地扩展业务,而这些城市的(常驻)外籍客人比起上海来非常少,这种情况下星巴克仍然坚持不作广告的原汁原味浓缩咖啡能够得当地人民心吗?再比如星巴克对员工的培训期通常是为期一个星期,在美国那种快餐业极其发达,低层员工流动极快的国家,一个礼拜也许已经算很长时间了,但是真锅咖啡对每一名新员工的培训却长达40天,从咖啡知识到服务技巧非常具体,一个星期对40天,导致的服务水平和品质肯定是有差异的。一贯强调与顾客“一对一”的星巴克也不想针对改革一下吗?
一直被业内人士誉为“中国星巴克之父”的孙大伟也自豪地指出,星巴克的经营理念是”员工第一“,就是由于星巴克对员工的重视和尊重,吸引了许多人到星巴克工作,开咖啡连锁店是否能成功,当然除了咖啡豆的品质以及主管的经营方针,最重要的是员工的流动率与员工是否对公司有认同感,星巴克也就是因为对员工的重视,所以流动率很低。可是,孙大伟于5月底离开了星巴克。不过,他还依然担任星巴克的高级顾问,指导星巴克的业务发展。几乎与此同时,原星巴克国际总裁王金龙正式加盟上海良友金伴连锁有限公司,出任该公司新任总裁。如此两位重量级人物的离去,难免不会对星巴克的中国业务产生影响,也让人对星巴克的企业文化产生某种联想。
作为原北京美大咖啡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大伟凭着自己多年前将麦当劳引进亚洲市场的成功经验,将星巴克品牌带入了中国市场,但由于“一直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家庭”,最终使他离开了星巴克老总的职位。但是,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孙大伟离开星巴克另有原因。该人士告诉记者:“前不久投资方就给星巴克派出了一个财务总监,孙大伟的离职可能与此有关。”
王金龙也是星巴克的绝对元老,同样在亚洲餐饮市场上非常有影响力。早在1994年,还只是北美一家咖啡连锁公司的星巴克决定转型为全球公司的时候,选择了亚洲作为其扩张的首选地,美籍华人王金龙被任命为公司的国际部总裁。
星巴克在选址之道上独树一帜,可孙大伟曾提出的星巴克开进北京社区的策略能否成功还是一个未知数。北京金台路附近多是居民社区,消费群体的不流动性也给金台路店造成很大的经营压力。业内人士也认为,星巴克目前只有选择在居民具备较高收入和相当消费水平的社区中才有可能成功。王朝龙也表示,社区的相对封闭性是星巴克在社区开店的最大障碍,金台路店是公司开辟社区市场的一个尝试和实验过程。只有占社区大多数的消费者接受星巴克的咖啡文化和习惯把星巴克作为工作和家庭之外的第三生活空间之后,社区店才有成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