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克服墨守成规、自我设限的困扰,可以尝试用各种角度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法来界定、解释一项困难。
如何衡量、增进管理智商?
令人欣喜的是,管理智商不像IQ,大半靠天生决定,而是可以靠后天学习。
曼吉斯将这些研究进一步归纳,用三个面向衡量管理智商,大家也可以照表操课,自我锻炼。
第一个面向:工作方面
好的管理人才必须提出策略,检视前后逻辑,提供方向与新的计划,并且彻底执行。
因此,大家在面对问题时,不妨试着从中厘清哪些是比较重要、要优先处理的事。方法是,思考手中的信息与所假设的前提是否正确无误,哪些情况已得到掌握,还需要多知道些什么,如何取得重要的相关信息。
接着,从各种角度来解析问题、提出种种解决方案。集体讨论、分析各种解决方案中,分别可能遇到哪些问题、如何克服、各有何优缺点。
例如,如果你是CEO,当公司的营运长指出,基于成本考虑,必须裁员、将许多工作外包时,你该怎么办?
曼吉斯指出,好的管理人才可能就会问,外包真的比较省吗?外包商能否完全配合公司与客户的要求,达到原来的水平?讨论还有哪些方案,以及可能的结果。
第二个面向:与他人共事
这不只是关于个人的喜好与态度,还包括能否细心观察、掌握复杂的人际互动。例如,预期并管理冲突,观察主管群与下属间的互动,与上级和顾客沟通。
每个人可以多想想在日常工作所接触到、或正在合作的人与团体,各关心哪些事、有哪些动机。预期在沟通过程中一定会有冲突,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可以怎样解决?哪些是你能做、哪些是你不能做的?并尝试在各方目标中寻求平衡。
例如,你是一家强调要遵守阶级沟通伦理的公司的总经理,但是有一名员工还没与他的主管谈过,就要直接找你谈。你该怎么办?
曼吉斯建议,不妨和那名员工谈谈。他既然知道这项禁忌还越级报告,一定有非比寻常的事。如果发现实情没那么严重,再提醒那名员工这项公司规定。
第三个面向:自我剖析与调适
好的CEO也要常常自我反省与修正,倾听别人的建议与批评,认清环境的改变,并藉以修正行为。
方法是尽量鼓励别人给你建议,对此做出正面的响应与调整。承认自己的视野可能受限,认清自己的偏误,并且勇于认错、改正。但如果认为自己并没有错时,也可以适当地指出对方意见中的问题,并重申自己观点的优势。
例如,你正要争取一个主管缺,竞争对手是个很会表现、卖弄自己的人。你修改了客户调查中的某些问题,提出公司未来可以改进的方向。但是在报告之后,对手却起身质疑这些调查是无中生有,毫无参考价值。大家都转过头来看你,你该怎么反应?
有管理智商的人可能不会急于为自己辩护,并指责对方在会议上无一建树。
你不妨客气地说,也许客户回答这项问卷的比例不够高,所以你会认为这些信息不足以做可靠的参考。但这是最简单、便宜的方法,结果的确有参考性。也许我们可以找出那些不愿意填问卷的客户,并且亲自打电话请教他们的意见。
这么一来,你就很明确地指出自己的想法可能有哪些偏误,但也有优点,并且做出改正了。
凭「直觉」做决策不是坏事,关键是了解直觉后面的逻辑。
西方的管理教育大多教授理性的管理,管理决策有一套决策的逻辑,例如增加顾客终身价值,再根据充足的资料,决定企业的策略和行动方案。因此训练MBA理性的思考,无论是个案还是理论,根据管理逻辑而下结论。但笔者观察到国内的主管,尤其是企业主持人,多是靠「直觉」做决策。举例而言,有位国内企业主告诉笔者其投资哲学:「只要产业对、人对,就进行投资。」至于如何知道产业是否对、人是否对,就是感性直觉的产物。乍看之下,直觉式的决策似乎不科学,但细思之下,还是有些道理。
首先,国内数据不足或者取得数据的成本高,就算有数据也不一定正确,既然大家都无法预测未来,如何做理性的决策?
其次,就算有正确的数据,还需要幕僚人力分析数据,国内企业以成本竞争为主,普遍认为幕僚人力为「间接成本」,「间接成本」当然愈少愈好,没有幕僚分析,经理人员只好凭直觉做决策。
第三,直觉并不是不好,很多经理人员浸淫产业数十年,经验无数,直觉是无数经验累积的主导逻辑(Dominant logic),正确性说不定比学理和理性的分析还要高。
最后,市场上有淘汰机制,直觉不对的经理人一定早被淘汰,不会存活到现在,既然以前直觉做决定都对,没有道理不能沿用下去。而且,华人是比较感性的民族,自然就遵从直觉做事。
但是,决策的时空环境开始改变。虽然直觉的决策速度快,但只适合小公司的决策模式,当公司规模开始增加,投资额日益增大,决策错误的代价太大,值得雇用幕僚收集资料分析,再做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