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经济链条中,人们最关心哪个环节?我想,不同的人们,当有不同的心思罢。例如官 员们最关心的,通常是GDP和引进外资,这与他们的升迁有关;企业家们呢,则关心销售额和利润什么的,这决定了他们能否跻身“先富者”行列;而那些脑体劳动者们,最关心的大概就是工资了,还有日用品的价格吧,因为他们首先要生活。
也就是说,中国人民最关心的,应当是工资问题。
在我看来,正是这个“分配”问题,最能扯动人们的心弦,最能使人民快乐或者痛苦。
热点推荐:
2006创业项目绝密档案 磨豆成金 星巴克品牌传奇 创业就赚女人的钱
2006春季求职攻略大全 春“机”盎然创业忙 创富时代:十大新商业模式
但表面上,事情似乎看不太出来。首先,报刊上没有见到多少老百姓谈工资的报道。同时,在中国,经济学家们,特别是着名的、资深的、得大奖的那些学者,几乎没有什么关于当代工资问题的专着或者有影响的论文。总体上,这情形真使人遗憾,我感到,中国高级的经济学者们似乎漏掉了一个重要的东西,而且是最重要的东西。
经济学家们认为“低工资制”已成历史
中国那些着名经济学家们关心什么?从他们汗牛充栋的着述和文章、讲演中,不难发现,他们大都非常关心“经济发展”,关心GDP总量,还关心增长速度。这当然也难说有什么错。但不过,我注意到,他们大都很少论述“分配”问题,他们不关心这个。
其实,这是个很难绕开的话题,目前也是个充满危险性的事物。看中国历史上的多数动 乱,主要源于分配不公,而不仅仅因为经济的困难。而且,经济即使发展了,土地的过分兼并和人民的贫困化,也会使得全社会最终走向“天下大 乱”。这是中国历史进程中一再表现出来的、不可改变的逻辑。
所以,只管发展经济而无视分配问题,恐怕最终只能将社会引向动乱。
再说,在理论上,像人类的一切动作一样,发展经济总得有个目的。我们总不能说:发展经济就是为了经济发展。我认为,经济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能享受其成果。问题是:是极“少数”人享受,还是大“多数”民众都能享受?这就涉及到了“分配”问题。我知道,我们经济学界也有人申请到了课题费、研究所谓“收入分配”问题,但是,鲜见有人郑重其事地提出中国的“低工资制”的问题。
我认为,这是中国经济学界一个很大的理论疏忽。
当然,说主流学者完全不理睬“低工资制”也不是事实。他们也会偶尔顺便提及此事,但他们多认为“低工资制”是改革以前的制度,董辅?、吴敬琏等明确说到“计划经济”时期的“低工资制”,称它是当时的、过去的。从网上可以看出,不少经济学家认为,过去是“低工资”,但是改革后已经变化了。最令人感到幽默的,是着名经济学家王珏、高鸿业提出了几个消费阶段:(1)“元级和10元级”阶段,是从建国开始到60年代初。他们指出:这一时期是“从供给制到低工资制的实行”。然后是(2)“百元级”阶段。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后期,比较时髦的消费品是所谓“三转一响”(即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3)“千元级”阶段。从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该时期消费品的档次已经大大提高,诸如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在消费品结构中占据突出地位。他们指出:“这一时期人们的收入大幅度增加”。(4)“万元级和10万元级”阶段。他们认为:中国人的吃、穿、用已得到基本满足。有代表性的消费品是房子、小汽车等,消费品的价格在万元、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于是,他们欢快地判断说: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现在正向10万元级的台阶迈进。
从这里不难看出,经济学家们认为“低工资制”已成历史。
但这里,经济学家的理论令我不服。我认为,用一些消费品的不同,并不能证明“低工资制”什么。今日的电视机,也并不比60年代的手表更加昂贵。以我自己为例,60年代末毕业时,3个月工资才能买一块手表;而今天,我2个月的退休金就可以买一台3千余元的彩电了。其实,消费品本身的变化,只能说明技术的进步,并不能说明工资的高低。古代皇帝通常是全国收入最高的人了吧,但他们全都没有消费过彩电,见过手表的皇 帝也只寥寥,但能说皇帝们的收入是“元级和10元级”的吗?
我要证明当前中国仍是“低工资”
其实,正确地说,“低工资”和“低工资制”还是不同的概念。我们常说的“低工资制”,是指建国后在国家基本负担住房、医疗和教育费用的情况下,给职工发放“低工资”。当时是故意这样做的,国家主观上大概是为了更有利于集中建设资金,同时为人民提供基本社会保障。那时,除了这三大民生问题外,还有个重要的事情,就是要保证基本生活品物价稳定,必要的时候即用“财政补贴”的办法,使人民的工资不致贬值。另外,还有许多福利性质的东西,例如市内交通、水电煤火费等,都须保持在低价格上;在北方,公家的房屋里,冬季取暖也是免费的。
显然,只有在上述情况下,“低工资制”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我认为,改革以后,本来意义上的“低工资制”已经逐渐地消失了。尽管陈 云在1980年仍在讲应当实行“低工资制”,但作为一个制度,它已经在走向消失,也可以说被改革摧毁了。
“低工资制”是建立在基本的“社会保障”基础之上的。到了今天,经过了近30年的改革,三大民生问题的“社会保障的屏障”业已坍塌,所以,“低工资制”的消失,也正是改革的应有之义。但最大的问题是:“低工资制”虽已过去,但是实行了20多年的“低工资”是否已经变成了“正常工资”呢?
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