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之道
日本大型商社的生存之道,在于人才体系结构的特殊布局,以及情报共享的企业文化。
每天早上,商社员工的信箱里都塞满了世界各地的数百条信息,他们从中筛选出与自己职业相关的东西,再与客户、供应商以及财团内成员交换信息。
多数商社的骨干,经过3到5年实践,已被训练成了判断力和实战操作能力相结合的人。
在这些大型商社中,负责操控期货和现货市场的操盘手是同一个人,而非一些国家将两大市场完全隔离开。即便排外的韩国,某些公司也会选择日本贸易公司的现货石油等。
交易过程中,抓大放小的商业战略已经深入到了每个商社职员的理念之中。
相比短期收益,商社将长远利益看得更为重要。
一家国外的石油厂商卖给日本商社50美元/桶的石油,日本人开出的售价很可能是49美元。看似公司亏了钱,但通过这类方式向客户拿到了可靠的情报,比如库存、下游购买力等。再通过分析,该操盘手就可以操作期货交易,从中大捞一票。
同时,很多商社的研究精英们也是日本政府的高参。通过他们,政府从而进一步洞察社会变迁和经济趋向,以此作出快速有效的决策。同时,商社也可以通过政府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和特殊待遇。比如当初正是由于政府大兴造船,推进了三菱商事的重工业崛起。
隐身
从1995年到2003年,三菱商事、三井物产等这些公司,都是《福布斯》500强排名的前十位。1995年,三菱商事一度为世界头号公司。
但到2005年,两大公司虽然能源产业异常火爆,但名次却跌至了140多名。
这些商社其实是故意将自己隐藏起来。
奥妙在于,很多商社在2004年时把自己的石油部门拆分出去,变为了独立法人。由于“世界500强”是按照一家公司的营业收入来计算的,因此商社的大量资产都不再计到其营业收入的名下。
不仅名次下跌了,以独立法人的名字买卖石油等资源矿产,也更不易暴露身份。
另外,日本舆论也经常传递出一些信息,让人难以察觉这些公司在海外资源上的强势。
统计数据表明,2004年,国外对日的投资额相比前一年度增加一倍(即374.59亿美元),这也是首次超过日本对外直接投资。
该国贸易振兴机构理事长渡边修认为,外资看好日本在信息家电和通讯领域的优势。而正是由于特殊的商社机制,日本制造业受到海外资本垂青的时候,这些大财团也将间接得益。
手记
中国策略
在中国,日本的几大商社从“事务所”逐渐演变为“中国投资公司”,参与中国的贸易以及投资。因为能源产业如石油与天然气都被国内企业垄断,因此投资机会较少。这也促使其在中国的投资方式有所转变。
他们在中国的做法分为三种:少量参股国内制造公司并获贸易优先权;与日本总部企业结成伙伴关系,投资国内项目;加强贸易销售(如为日资在华企业或其他公司提供贸易服务),进而取得中国境内贸易权。
投资中国制造业的好处在于,虽不能直接进入上游能源开发项目,却也能变换身份间接介入这类产业。比如通过与中国企业的良好关系,为财团成员打通网络,输入如石油管道或者机械设备等。这样,他们既可获得贸易收入,也同时为财团成员提供了商业便利。
比如,住友商事旗下的成员与宝钢集团合作,建立了焊接、化工以及钢材配送等多项业务的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