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湖北省考古工作者在《湖泗窑考古发掘获重要发现》一文中指出,“湖泗窑的发掘再次证明宋代青白瓷并非景德镇一家独断。”1997年7月该省的考古工作者又在《湖北青山窑考古的重要收获》一文中指出:“青山窑同时烧造青瓷、青白瓷和白瓷,及少量的黑釉瓷……五代至北宋初,两窑产品多系精细中高档瓷器,主要是青白瓷器,其次白瓷和一部分青瓷。”
(4)蔡毅先生在《关于景德镇与繁昌青白瓷的讨论》一文中,对青白瓷的起源提出“异地始烧”和“同时崛起”的观点,又说:“只是略有先后,初始之时在某些工艺技术方面,繁昌窑可能还可能处于领先地位。”
上述关于青白瓷起源的种种观点表明,青白瓷的起源问题,近十余年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受到陶瓷和考古界的关注,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和古窑址调查发掘的增多,新资料的发现,人们的视野逐渐扩宽,老一辈陶瓷学者在八十年代初认为“青白瓷仿玉是景德镇首先仿制成功”以及“青白瓷是宋代以景德镇窑为代表烧制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的观点,看来似有进一步研究和讨论的必要。笔者认为:
(一)景德镇窑青白瓷釉色好,品种丰富,装饰多样,工艺先进,实用美观,窑址规模庞大,遗物丰富,是青白瓷窑系的代表产品,当之无愧,它迟至元代才使用二元配方制胎,是它制瓷业落后的标志。“它首先仿玉成功”的观点,目前还缺乏有力的实物证明。1997年冬,江西省考古研究所在湖田窑豪猪岭窑址发掘中,见伴随高足碗出土的青白瓷碗,底足内壁斜削工艺与安徽繁昌窑相同,使人联想到北宋时期景德镇与繁昌窑的关系。
(二)景德镇窑生产的青白瓷胎中氧化铝含量低,宋代仅为18.65%,釉料在焙烧熔融过程中粘度小,易于流动,釉面烧结后,釉薄处青中泛白,积釉处白里显青,呈色理想,受到用户的赞赏,加之地理上的优势,瓷土原料和松柴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因而瓷业大为发展。
(三)安徽的繁昌窑,青白瓷创烧时间早,其化验证明胎中氧化铝含量高,占21.52%,五代时已使用二元配方制胎,瓷质致密,制胎先进,由于装饰单调,工艺保守,如先进的覆烧工艺未能引入,生产落后,水陆交通不便,特别是当时胎中氧化铝含量高,釉料在焙烧过程中粘度大,不易流动,氧化还原不易掌握,大部分呈色不够理想,市场占有率逐步缩小,在南宋时市场竞争中被迫而停烧,它首创青白瓷的可能性极大。
(四)河南青白瓷,从其化验结果表明,其胎釉微量元素与景德镇相似,可惜未见其胎中氧化铝含量数据,参照钧窑宋代瓷器胎中氧化铝含量为25.4%~28.9%,推知河南钧窑兼烧的青白瓷胎中必然是氧化铝含量高,加之其生产青白瓷窑,均为当地大窑兼烧,产量较少,而且在瓷业极度发达的中原地区,工艺落后,未能就近引入先进的覆烧工艺,市场占有率极低,在当时商品激烈竞争中,未见创烧青白瓷有力的证据。
此外,湖北青白瓷窑址规模不小,产品丰富,从发掘报导中得知其生产青白瓷窑始于五代,发掘报告尚示发表,有待研究。
三、全国青白瓷生产概况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素有“瓷国”之美称。据文献和考古资料证实,我国瓷器创烧于商代,成熟于东汉,发展于魏晋南北朝。到宋代南北各地名窑林立,青白瓷属六大瓷窑体系之一,历来受陶瓷学者的关注。随着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各地青白瓷窑址不断发现,为青白瓷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现将全国各地青白瓷窑生产概况简述如下:
1、广西壮族自治区:青白瓷窑址分布于桂东地区,而聚集于北流河沿岸,有藤县的中和窑、容县城关窑、北流岭垌窑、桂平县的桂平窑、埔北土东窑。造型以常用的碗、盏、盘、碟、壶、杯、炉、罐等器为主。其装饰有印花、刻花,数印花较多。出土印模十余件,根据出土“元祐七年(1092)三月……花头”纪年印棋推断,该地青白瓷窑址始烧于北宋晚期,以青白瓷为主,尚未发现覆烧工艺。
2、广东省:青白瓷窑址,有潮州窑、西村窑、惠州窑和阳江石湾窑等,四窑均生产青白瓷。潮州窑、西村窑以烧青白瓷为主,兼烧其他釉色瓷。而惠州窑、阳江石湾窑则兼烧青白瓷。尤以潮州窑、西村窑生产规模巨大、品种繁多,主要造型有碗、碟、罈、壶、灯、盒、炉、水注等。装饰以印花、刻划花、模印、点彩、雕塑、镂空等。均始烧于北宋,并以生产外销瓷为主。东南亚各国发现不少广东窑生产的青白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