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盘、碟、盏,是常见食用器皿,其造型特征:敞口浅腹,平底,卧足或矮圈足。盘,大而腹深;碟,小而腹浅,是瓷器实用器皿中的大宗产品。唐宋以来,瓷盘的使用普遍,造型多样,有花口、唇口、菱口、菊瓣口以及折腰,折沿等各种盘。宋元青白瓷盘、碾,一般是承袭前代的造型,器型变化不显著。
碟的出现,首见于浙江德清县出土的春秋时期原始青瓷碟。它往往伴随碗、盏一道出土,有时碟、盘、盏是很难严格区别的。1982年九江县北宋早期雍熙三年(986)阿周墓出土青白瓷五瓣葵口盏是目前发现的青白瓷最早的实物例证。弥足珍贵。
8、钵,盛贮器。以敛口,敞口,深腹或浅腹,平底,圆底,圈足或三足,口大底小为特征。钵这种器形的发展规律:唐代的钵为敛口,平底;北宋早期钵为平口折肩,平底;北宋中期的钵敞口、折肩。北宋晚期的钵为敞口,溜肩等,而后钵的演变为平口,敞口的较多,折肩钵极少,至元代这种青白瓷钵造型几乎绝迹。
9、瓷雕塑。宋代,各种瓷雕栩栩如生,青白瓷雕塑更不例外,著名的北宋青白瓷雕塑龙虎枕、青白瓷蟠龙枕、青白瓷孩儿枕、青白瓷双人牵马俑、青白瓷十二生肖俑等,都是代表那个时期瓷雕的佳作。它们各具特色,技艺精湛。元代青白瓷雕塑,仍不乏精品,如元大都出土的青白瓷缀珠观音像、青白瓷笔山和各地出土青白瓷透雕人物枕,更是元代青白瓷中上乘之作。
10、杯和盏托,均系饮用器皿,杯直口,筒形腹或浅腹,也有敞口附把的把杯,是一种茶酒两用器具。宋代,青白瓷杯流行,分有把杯和无把杯两种。杯和盏因具有用途广泛的特点,有时在称呼上很难区分,一般认为杯腹深,盏腹浅。
盏托,亦称茶托,是一种托和盏配套使用的茶具。托,圆形似盘,中收凸起,上置圆圈以承茶盏,常以敞口,圈足或镂空足为特征。山西大同冯道真墓壁画中人物手持盏托,桌置碗、盏、茶罐、盏托等,因此认定,盏托为茶具,由于饮茶、斗茶之风盛行,茶具也随之大增,各类窑场均有盏托烧制。北宋中期嘉祐二年(1057)青白瓷盏托为江西南丰窑烧制,北宋晚政和八年(1118)青白瓷盏托,托、盏连在一起,属明器,进一步说明当时盏托广为使用。
元代,托盏承袭宋代之遗风,同于各种颜色釉瓷和釉下彩瓷成功的烧制,青白瓷托盏数量减少,为新釉色瓷品种所取代。
11、水注和水盂,水注又名砚滴,水盏又名水丞,均为文房用具,其造型丰富,形式多样,有圆形、方形、瓜形、果形、还有象生瓷牧童、卧牛、蟾蜍等动物形象的水注、水盏。它们精致、小巧玲珑,既实用又美观。宋代青白瓷盂颇为盛行,有不少精品存世。虽数量有限,仍能反映宋代青白瓷造型的多样化。元代水注、水盂制作工艺承袭宋制,但数量渐少。
12、渣斗为大敞口,深腹,平底,形似尊,是宴席间桌上盛装鱼刺、肉骨用具。其与唾壶有别,亦属卫生用器,盛于唐宋,元代继之,各类窑场均有烧造,元人笔记有"宋季大族设席,几案间必用筋瓶渣斗"的记载。
13、灯,为古代日常生活中照明或其他用途器具。考古资料表明,灯有燃蜡和燃油两类。然蜡用灯,多由金属制成,分灯盘、灯罩、灯座三部分。如河北省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宝氏墓出土的铜质长信宫灯。而燃油灯具,由灯盘、支柱和灯座三部分构成,其质地除铜、铁金属外,还有玉的,最为常见的是瓷质灯。此外还有一种仅有灯盘的盘式灯,也盛行唐宋。青白瓷灯,是瓷灯中常见品,在宋代已普遍制作。
14、仓,是古代随葬冥器,为墓主人贮存粮食之用。多以圆筒形三足或圈足,上置笠帽形盖,也有方形,或长方形四足,此外还有平底楼阁式,青瓷仓始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宋代盛行各类瓷仓,各地窑场均有烧制,青白瓷仓为宋元出土器物中常见造型。
15、汤瓯、汤鼓、水浇。汤瓯属小盆、碗之类制品,作茶具和汤碗之用。唐代越窑制瓯曾风靡一时,有“于瓯内加水,节乐”的记载。汤瓯、汤鼓名称被后来罐、碗称呼所取代。
五、青白瓷的历史地位
宋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繁荣时期,南北各地窑场林立,瓷苑市场百花争艳,朝廷除选取用民间精瓷外,还自设官窑烧制瓷器,以供宫廷应用和赏赐,因此有官窑、民窑之分。明清时期,古陶瓷领域出现了五代至宋的所谓“五大名窑”的称谓,即“柴、汝、官、哥、定”或“汝、官、哥、定、钧”。这样在人们研究古陶瓷时,就出现了言而必称的“五大名窑”,所谓“五大名窑”,追究其原委,谁也无法说清,这里有两个问题必须探讨。第一,在宋代具备什么条件才算大名窑?第二,所谓“柴、汝、官、哥、定”或“汝、官、哥、定、钧”是否符合大名窑的条件?笔者认为,古人以何标准评定“五大名窑”未见有关记载,今人只能根据考古发掘、调查材料加以评选,称得上大名窑应具备以下条件:
1、产品精美,独具特色,并为宫廷所选用。
2、窑场众多,分布地域辽阔,生产规模宏大,遗物丰富。
3、市场广阔,行销海内外。
历史上所谓“五大名窑”真正符合上述三条的,只有定窑、钧窑。因此认定所谓“五大名窑”,对宋代瓷器研究产生了强烈干扰,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宋代的大名窑,远非所谓“五大名窑”所能囊括,《中国陶瓷史》就弃置所谓“五大名窑”之说,把宋代瓷窑归纳为六大瓷窑体系:即(1)定窑系;(2)耀州窑系;(3)钧窑系:(4)磁州窑;(5)龙泉青瓷系;(6)景德镇青白瓷系等。这一客观的划分就是对所谓“五大名窑”的否定。间接给青白瓷恢复了历史声誉。1994年冯先铭先生主编的《中国陶瓷》一书指出:“青白瓷系是江西地区两大瓷窑系之一,影响面之大,居宋代六大瓷系的首位。”其实远不只它的影响,而是青白瓷窑址烧造规模之大,品质之精,种类之丰,行销地域之广,是其它五大窑系所不及,应列宋代六大瓷窑体系之冠。
青白瓷是宋代仿青白玉直观效果而创烧的瓷器新品种,它打破了唐代以来制瓷领域“南青北白”的沉闷局面,开创瓷器彩釉装饰先河。玉是珍贵的装饰品,素以晶莹滋润的色泽,坚致细腻的质地,不惧水火的特性,深受世人的青睐。青白瓷仿玉的成功,它在色泽上满足了人们对美玉的追求,给人以美的享受,故青白瓷的问世,立即博得社会的承认和赞赏。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四“浮梁陶器”条引“彭器质尚书文集送许屯田诗曰:‘浮梁巧烧瓷,颜色比较琼玖。’”南宋初词作家李清照在她《醉花荫》词中写道“薄雾浓云愁永画,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这是赞美青白釉瓷枕为美玉的诗词,此类青白瓷枕近年在景德镇湖田窑发掘中常有出土。南宋蒋祈在《陶记》中说:“景德陶,昔三百余座,埏埴之器,洁白不疵,故鬻于他所,皆有‘饶玉’之称。其视真定红瓷龙泉青秘相竞奇矣”。可见当时景德镇青白瓷已属名瓷之列。
以景德镇窑为代表的青白瓷系,在宋瓷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理由如下:
(1)青白瓷釉质精美,仿玉逼真,具有青白淡雅、明澈莹丽、透光见影的特色,为宫廷和百官所选用。据《宋会要辑稿》册一百四十六食货五十二谓:“瓷器库在建隆坊掌受明、越、饶州、定州、青州白瓷及漆器以给用,以京朝官三班内侍监库。”宋代景德镇隶属饶州,饶州瓷即景德镇瓷,宋时景德镇已专烧青白瓷而闻名于世。这是朝廷选用青白瓷的文献记载。众多考古发掘出土瓷器表明,更是宫廷和百官选用青白瓷的例证。
(2)青白瓷窑场众多,窑址分布于大江南北的九省市自治区44市县。仅景德镇一地就有专烧青白瓷窑址136处。而窑址之密集,窑包堆积之高以及遗物之丰富,是同时代其他名窑无法比拟的。
(3)青白瓷市场广阔,行销海内外。
市场是商品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市场就没有商品生产。宋代市场繁荣,商品经济发达,全国出现了许多人口密集的城市,这些城市便是商品流通的市场,瓷业是手工业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官窑产品外,瓷业的发展和商品市场大小成正比。
青白瓷是宋代主要瓷器品种,考古调查发掘的资料表明,纪年和无纪年的宋元墓葬出土青白瓷几乎遍及全国各地。据不完全统计,近四十余年来,出土于宋元纪年墓的青白瓷地域达15省自治区150余座墓葬。出土各类青白瓷580余件,充分反映了青白瓷流通地区的广阔。素有蜀道难的四川省,1991年在遂宁县发现一处南宋窖藏,出土瓷器985件,其中青白瓷就达598件。占瓷器总数的60%以上,出土的青白瓷刻花梅瓶高达41.6厘米,是青白瓷中罕见大个精品,这些事实证明青白瓷广泛行销和使用。
我国瓷器在唐代已输出海外,宋代由于朝廷奖励外贸,授商以官,海外贸易大为发展。《宋史》卷一百八十五《食货志·食货下七香附》载:“绍兴六年(1136)知泉州连南夫奏请,诸市舶纲首能招诱舶舟,抽解物货,累价及五万贯、十万贯者,补官有差。大食蕃官啰辛贩乳香值三十万缗,纲首蔡景芳招诱舶货收息钱九十八万缗,各补承信郎”。南宋赵汝适在他的《诸蕃志》中提到用瓷器贸易,在亚洲有十五个地区和国家,即现今的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印度等。书国笼统提到瓷器贸易的有十五处,明确提到青白瓷和白瓷各一处。结合宋代实际情况,瓷器应包括青白瓷、青瓷、白瓷等,因此青白瓷应为宋代主要外销品种之一是毫无疑问的。现有考古资料表明,在亚洲各国出土中国宋元青白瓷以日本、朝鲜最多,江原道春川邑一次出土印花青白瓷30件,南朝鲜新安沉船打捞出青白瓷(包括少量白瓷)4800余件,占沉船瓷器第二位,此外,巴基斯坦、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等国均有青白瓷出土。
综上所述,青白瓷不仅广销民间,而且大量输出海外,是宋代瓷器中大宗出口商品,在外销瓷器中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