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健的成就感
农民放心把地“交”给他
在定西种植的马铃薯,亩产量平均在一千五百斤左右,而在当地,一斤马铃薯的市场价格只能卖到七八分钱,种一亩马铃薯的收入不到200元。种马铃薯赚不了什么钱,当地农民将马铃薯仅作为全家人的口粮而已。
大学本科学的是工业管理、硕士研究生学的是管理工程的徐健给当地的农民算了一笔帐:“老百姓种植我们推广的专用薯,一亩地种子加农药加化肥,总投入不过300元,可收入至少在800元以上。比种普通马铃薯情况好许多。不少地方,亩产5000至6000斤的大有人在。这样的家庭,仅马铃薯种植一项,便可增收五六千元。”
但是,让农民接受新的品种、养成新的种植习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徐健带着公司的技术人员走乡串户,向农民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常常在村里工作到深夜一两点。很多时候要掰着指头,反复给农户算他每亩地的效益账。
终于,农户们抱着尝试的态度种了起来,一年下来,有些家庭,仅马铃薯种植一项,便可增收五六千元,在定西,这可是件了不起的事。“你认为自己了不起吗?”我问他。徐健想了想,“我记得一位农民握着我的手对我说,‘就等着这钱供孩子上学呢。’还有一位农民指着他那片丰收的土地说,‘今年的收成特别好,将来这一块都会成为金芋公司的基地。’成就感,当时我感觉到一种成就感。”
徐健的责任感
既要“授鱼”,也要“授渔”
徐健不仅停留在满足了自己的成就感。他认为,面对着文化水平不高、对市场认知水平不够的定西当地农民,要先授之以鱼,再授之以渔。他不仅仅要带领当地人致富,还要让他们掌握独立致富的本领,在脑子里形成市场的观念。
“只有当地人有了正确的发展思路,真正具备了‘造血功能’,才能真正解决他们的贫困问题。”
在定西,徐健不仅仅帮助农民致富,他还做了很多公益事业。1998年至1999年间,任同济大学经管学院研究生会主席的他,率先发起全国首届MBA征文比赛,引来远在美国的华人博士、德州仪器原副总裁邵子凡先生的极大关注。邵博士流露了想为祖国西部做点事情的愿望。这样的机会,徐健自然不会放过,在他和导师的积极努力下,由邵子凡博士资助的首期“西部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训班”2000年9月在同济大学经管学院顺利开班。之后连办3期,共有来自定西和周边县份的160多名工商企业管理干部和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接受培训。在老师和同学们的支持下,徐健随后邀请50多名上海工商界人士到定西参观考察,转而又组织160多名定西工商界人士赴上海、浙江拓展思路,加快了定西与东部的合作步伐。
几年间,徐健和他的同伴们积极穿针引线,东奔西走,借上海社会力量之手,为定西和临近地区捐建6所希望小学,把千余名孩子从危旧房屋中解救出来。与此同时,为定西6所小学捐建图书馆,配备图书万余册。为定西的书画家在上海举办了画展,让山区的孩子听到了钢琴家孔祥东送到校园的美妙琴声。
徐健爱好
“喜欢站在黄土高原上,感受内心的沉静。”
“在定西,工作是一种辛苦,也是一种享受。”徐健说他特别喜欢下乡,站在黄土高原上,面对着广阔的天地空间,感受自己内心的沉静。“那时候,会觉得自己的目标很纯净,心灵被放飞一样的自由。”他的脸上流露着惬意的表情。
徐健业余时间喜欢看电影、爬山,他的电脑桌上就放着本《看电影》杂志。当他滔滔不绝的评价各色电影的时候,我强烈地感觉到,他和东部同龄人过着的生活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