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究生时‘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现在已经是北京中关村一家高科技公司的CEO了。”徐健很为昔日的同窗高兴。同样作为同济大学管理学院的硕士研究生,他的人生坐标在母校向西2000公里外的甘肃定西。
说到创业,徐健很自信,“来定西这4年中,不断有同学问我是否会离开这里,我都会这样告诉他们‘创业时每一次成功的喜悦是我的幸福,在定西我收获着这种幸福’。”
徐健(新华网记者刘燕/摄)
2001年4月同济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拒绝学校直接读博的邀请,在同学们扎堆留在上海时,徐桨逆向飞行”,来到国家级贫困县定西创业。
在定西,他组建甘肃智正管理咨询公司和金芋马铃薯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兼任定西经贸局副局长。向农户提供服务,回收农户产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开拓了农村市场,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带动了定西县经济的发展。
4年多过去了,徐健不仅没有“逃离”定西,反而把自己的根在定西扎得更深。去年8月,他被调到市委组织部知识分子工作科,任科长,主要从事人才工作。
一位老校长的朴素举动
99年,徐健参加同济大学组织的三下乡“情洒定西”活动。有一天,他和同学给希望小学的孩子们上完课返回驻地,经过一条当时还没有桥的河沟。涨水后水流变得很急。希望小学的老校长担心同学们出危险,硬是将十四名同学一一背过了河。“而老校长的身体并不强壮。”徐健说。“最后一个过河的同学告诉我,他在老校长肩膀上的时候,整个人已经颤颤巍巍的。过了河以后,我们14个人在河边站成一排,河水哗啦啦地流淌,眼泪也扑哒扑哒掉下来。”老校长真挚的感情,可以说是促使徐健后来到甘肃创业的原因之一。
落户定西是2001年4月的事,与定西结缘是从1995年起每年暑期的“爱洒定西”社会实践活动开始的。
在定西这片黄土地上,徐健睡农家炕、喝土窖水、就着咸菜吃土豆、踏着荒山搞调研,“零距离”感受定西的贫困,心灵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可比自然环境带给他更大震撼的是那里质朴、善良又坚强的人们。看到孩子们一个个求知的眼神,感受乡亲们一次次热情的行动后,他觉得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
甘肃省定西市被称为“中国马铃薯之乡”。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严重缺水,春种秋收往往是广种薄收,贫困伴随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当地农民。“炒面、洋芋(马铃薯)、羊皮袄”,是定西人自誉的“三件宝”。由于特殊的自然条件,被国内外专家认定是“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好的马铃薯产区之一”。然而,种植马铃薯并没有给当地人带来多少实惠。当地农民将马铃薯仅作为全家人的口粮而已。
徐健的创业理念
“我希望东部人换个角度看西部”
在定西创业的4年,徐健不仅没有个别人预言中的后悔,反而这样形容他驻足的这片土地,“是西部这片土地给了我们太多的机会。”“西部就像海绵一样,只要给它机会,它就会迅速大量地吸收。”
“我希望东部人换个角度看西部,不要总是把西部人看成落后封闭的典型,他们并不比东部人笨,他们所做的努力,如果放在东部,也许比东部人成绩更好。”徐健毫不掩饰自己对西部地区的热爱。
“现在西部地区经济比较落后,但自然资源比较丰富。还有朴实、勤劳、全力配合的农民,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高层次人才在这里一定会大有可为。”
“人才都集结到东部,打破了头还在那里挤,为什么不到西部去开创自己的一片天地呢?”
徐健就这样认真的剖析着东西部创业。“到西部自主创业,所涉及的技术可能在东部看来非常平常,创业失败的几率也会比较大。西部比东部发展相对滞后,把这种技术移植到西部,就能给自己的创业打下很好的基矗通过这种相对的优势,很多来自东部的人才在西部都寻找到了更好的创业机会。”
徐健还告诉我,到西部创业的理由纵有千条万条,不及王选说过的一句话,那就是:“个人的前途一定要和祖国的发展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