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李开兵琢磨出一套循环烘烤、保温抽湿的干燥设备,用起来,1小时可以干燥锯末1到2吨,成本大幅下降。
李开兵:“这目前算一个技术含量吧,好不好,反正能把它弄干吧,我只能这么说,说蛮多了不好。”
解决了干燥难题,锯末的成型自然是水到渠成。
李开兵:“搞出来了,要好长有好长,成型了,那个像扁担,一条一条的,不会断,我说行了心里蛮高兴。”
有了炭的雏形,李开兵仿造山里烧木炭的方式挖窑烧他的锯末炭,结果始终控制不了火候,不是夹生炭,就是烧过了,成本、质量无从谈起,按照山里挖窑烧木炭的做法依然行不通。
李开兵:“我们就分析呢,它们的区别在于,那种木质含有水分,我们这种,它成型的时候没有一点水分。”
紧接着,他又仿照砖瓦厂烧砖的模式,把窑由地下改为修在地上,设计引火通风系统,与烧砖一样又不一样,15天之后,理想中的锯末炭终于出炉。为达到每天能出炭、能装窑,形成循环式的生产流程,他把炭窑迅速复制到20个,一个家庭作坊式的工厂就这样形成了。
在形成批量的生产能力后,尽管本地对炭的需求巨大,但他并没有在本地大张声势,而是默默地去了一趟长阳县,不过,他这次长阳之行的目的不是去买炭,而是去卖炭。
李开兵:“长阳县的人呢,传统观念比较强,一年大概有五六个月时间,是要烤火的,一个是个产炭的地方,二个是一个大的销炭,消费的地方,所以我就选择在长阳,推销我的这种产品,打开销路,第一步。”
长阳县出炭,名声在外。封山育林后,木炭的产销链条被一刀砍断,本地人对炭的依赖和源源而来的外地求购者无法得到满足,出现一个巨大的交易真空。李开兵找到了一个以前的木炭批发商。
长阳县经销商 胡兴明:“他问我这种生意,做不做得起来,我说这个生意肯定做得起来,你有经验,我们通过蛮多年的生意,我们生意做了十几年了。”
两个人都没想到,烧惯了木炭的长阳人对这种炭有着本能的警惕。
退休工人:“怀疑是化工原料搞的,对人体怕有副作用,开始出来的时候,我还不那么相信,因为我没有试验过,我烤那个木炭还是相信些。”
员工:“一个烟盒可以点,我试几回了。”
李开兵:“用这么点报纸一点燃,有两三分钟,一发燃,放着不管它。”
村民:“发燃了竖起了,洞洞里多大的火出来,三个这么一竖就行了。”
再好的广告也赶不上实践的检验。李开兵的锯末炭易燃、无害,燃烧时间超过常规木炭一半以上,长阳人迅速接受这一新鲜事物,第一周卖出了一吨,到一个月的时候就开始用卡车拉了,2004年经销商发展到3家,李开兵轻而易举地占据了长阳市场。
当他正忙于到处布点的时候,同在江汉平原的荆州一家火锅店盯上了他的炭。这是一家没有炭就做不成生意的涮肉店,已经开办十多年,同样遇到了买不到炭的尴尬。
荆州市涮肉火锅店经理 许琴:“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挺好买的,但是慢慢到了90年代的时候封山育林之后,炭不好买了,不好买了,就总想到那边转悠一下,看有没有别人原来烧了没卖完的。”
这个饭店的老板在长阳的农户家里见识了这种炭,她顺藤摸瓜找到了李开兵。饭店用炭比家庭用炭苛刻得多,对气味、环境、安全的要求更挑剔,经过试用,锯末炭引火快、持续时间更长,炭灰还不往上面飞。
荆州市涮肉火锅店经理 许琴:“原来那种炭,有的就像放鞭炮似的,像礼花似的,一炸,炸老高,有时候点锅的师傅,挑得不仔细的话,端上来之后,在桌上一炸,把满桌的菜都给炸废了。”
自此以后,她就成了李开兵的永久客户。而从她身上,李开兵却看到了一个永远做不完的市场。
李开兵:“她这么个火锅店,一年需求的炭大概在10吨左右,在大中城市像这样的火锅店相当多了,比如像吃烧烤的,这么一个小摊,每个晚上它要5到10斤。”
除了取暖、烧烤这些基本功能外,现在已经有大工厂找他联系,用于水质净化、锅炉引火、冰柜除臭。销售渠道越来越广,这是他当初没有想到的。兴奋之余,现在他开始有了个新的困扰,原本不值钱的锯末被他自己弄得紧俏了。
李开兵:“3元钱一袋还要说好话,还要来上烟,给我们留住,还要经常来看看他们。”
自从炭的产量上来后,锯末需求量大了,他成了方圆数十公里内锯木场的常客。一些锯木场开始漫天要价。
荆州市锯木场个体老板 杨官林:“他要得凶嘛,我们就要涨价嘛,他不要得凶,我们就不涨价嘛。”
李开兵:“我说你们怎么见风涨呢,他说我们的锯末子,现在变废为宝了,我们也要搞点烟钱,我说,那行,100元就100元,开始一车要50元,第二次要一百,第三次100又不行了。”
杨官林:“狠心要了一下,他还是给,给了继续还是给他搞。”
李开兵:“第三次来又涨了,过了一个星期他又涨了,一车要两三百元,哎呀,我说这么涨下去那不行。”
杨官林:“到他那里他肯定要赚钱的嘛。”
后来,李开兵被迫与各家锯木场签订协议,小袋1.5元,大袋3.5元,一车合计下来300元左右。
杨官林:“他这个人还蛮好,我们合得来,合得来愿意给他搞。”
锯末论车买,炭是论斤卖,4斤锯末做一斤炭,能卖一元多,每天至少出2吨。受锯末炭的启发,李开兵即将上马稻壳做炭、棉杆做炭、板栗壳儿做炭,一些植物的秸秆都能利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