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枝江市董市镇的张世太,烟可以少抽,酒可以少喝,可是有一样东西万万不能少,而且这东西在本地还没有。
村民 张世太:“我们本地哪有呢,到处弄,就人托人,保托保,从长阳县五峰县,每年给我搞点来,那是必须要的,特别是我们家里。”
2003年,张世太千交待、万嘱咐,请人从山里购得两纸箱,回家里里外外一看,差点没晕过去。
村民 张世太:“弄回来结果一看,看商标是附近产的,我才问附近还产这东西,顺着包装上的线索一查,原来花大价钱从近百公里外山区买回的宝贝就产在附近,论远近1公里还不到。”
环保炭厂厂长 李开兵:“嗡嗡声,敲得响,敲得响,钢筋一样的声音,嗡嗡声,千家万户用了后,都是呱呱叫。”
这种黑得发亮的东西,李开兵每天生产两吨多,能卖五千多元。
员工:“出窑的时候,要守在这里才买得到。”
村民:“我今年准备早点买,我准备过热天就买。”
村民:“一次拉了11箱,50元一箱,拉了11箱,550元。”
枝江市地处江汉平原,冬季阴冷潮湿,人们一直有用木炭烤火取暖的习惯,烧开水、吃火锅,逢年过节更是家家离不了,在使用旺季,炭很难购买,所以一般是冬天用的夏天买,明年用的今年买。
村委会主任 望运华:“每年过年时,少不了腊月三十一盆火,正月十五一盏灯,所以说,我们每户烧100斤炭的话,我们村里800户就要8万斤。”
董市镇党委书记 徐廷华:“远看像砖瓦厂,近看就像养猪场,走近一看是个烧炭的,炭厂就是烧炭的。”
自从有了李开兵的这种人工炭,人们每年再也不用到山区远道购买了,不过来迟了就可能买不着。而李开兵找到这个生财之道,这得归功于2000年的一次长阳之行。
李开兵原在一家镇办企业跑业务,走南闯北应酬较多,一位荆州的客户托他买木炭,等他兴冲冲赶到长阳县山区的时候,却得到一个冷漠的回绝。
李开兵:“木炭你不要想了,我们这里封山育林,严禁烧炭,严禁砍伐,那木炭想不到办法,你自己去想办法。”
平常一想到买炭,就只知道往山里跑。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禁止砍伐烧炭,致使整个长阳县一炭难求,李开兵败兴而归。而同村的一些人因为买不到木炭,开始转向使用煤球等替代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村委会主任 望运华:“原来没木炭烧煤炭,煤炭容易中毒,我们村里发生了三起,有一家两口子中毒,抢救得快,花了500元。”
这几起煤炭中毒事故,勾起了李开兵一个久远的记忆。
李开兵:“这个炭现在都买不到了,能不能用别的什么代替,我以前听说过,在湖南好像传说过,有这样一个印象。”
李开兵早听说过有人用锯末做过炭,不知什么原因市场上一直不见锯末炭。他隐约感觉到一个机会来了,当年的10月,他一声不响、独自下了一趟湖南。
李开兵:“他说我们这个设备还在这里,你要的话送给你,那你不要搞,我们亏了二三十万在里面了,看你有多少钱亏在里面。”
李开兵不信这个邪,他仗着自己有点电路、机械方面的底子,一狠心花一万多元,买回一台近乎废铁的制棒机。在家里捣鼓3个月,一调试安装,转是能转了,是锯末放进去,却好比在水壶里煮饺子。
他最终发现,和别人一样做不成功的原因并不在机器,而是锯末的干燥难题没解决,造成挤压的时候要么排不出,要么不成型。最后只有一条路可走,通过太阳晒。
李开兵:“您说晒的时候,那脑袋疼,那时早晨七八个人把它打开,中午一下暴雨,一二十人一抢。”
抢得汗流浃背 跟几千米长跑一样 上气不接下气
李开兵的妻子:“这么多工人吃饭,我天天弄饭,又帮忙晒锯末,实在是搞烦了。”
南方的天气阴晴无常,即使晒干后一回潮还是没效果。要想形成批量化生产,必须进行人工干燥。李开兵首先想到了炒茶叶,通过旋转铁桶,用柴火烘烤。用炒茶叶的原理炒锯末,称得上李开兵的一大创举,可是炒一吨锯末光柴火就要烧几吨,亏得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