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科斯则用技术轨道的转移来解释中小企业的兴起。他认为,由于科技革命,由传统技术所支撑的传统产业日渐萎缩,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重重。与此同时,新技术带动了新产业的出现,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契机,拓展了生存空间。
四、产业分工理论
产业分工理论,又称行业分工理论或部门分工理论。1965年,施太莱和莫斯对美国产业组织结构作了实证分析,认为不同产业适于不同规模的企业经营,并归纳出8中所谓适合中小企业经营的细分产业。
日本学者太田一郎认为,可以将经济部门分为两类:集中型部门和分散型部门。集中部门往往需要大型设备或巨额投资或产品易标准化且量大品种少,中小企业即使存在,其市场占有率也很低,竞争优势很小,处于竞争劣势。分散部门包括适合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部门以及与大企业相关的生产资料加工和零部件生产部门等,分散部门更适合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五、企业协调理论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在发达国家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垄断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竞争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即战前垄断大企业对中小企业一般采取吞并、排挤和驱逐的直接竞争方式,而战后则一般采取扶持、利用、协作的竞争合作方式,即竞合方式。这种方式,市场的垄断核心层能够允许中小企业竞争周边层的存在,并同其进行有利共图的合作。
20世纪以来,出于鼓励竞争和中小企业在发展经济、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作用的考虑,许多国家从资金、技术、信息、服务、培训等方面对中小企业采取了扶植措施,在处理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时,多数政府支持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协作。这为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竞合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