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做事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做人,做事强势,能体现工作能力;做人强势,以位置压人,往往让人生厌。
奇怪的是公司自上而下,我还没有听到过一个人说她好的,所以我推断可能她最后的离开并不是真的因为想跟家人团聚,而是她自己也感觉到了在这个位置上待下去有难度,最后是在公司领导都出差的时候悄悄离开的。我一直觉得看一个人在单位里有没有人缘,关键看离开的时候大家的表现,没有一个人送行,如果不是当事人刻意低调的话,便可以折射出做人的失败了。人在其位的时候,有人请客有人追捧都不足为奇;离开的时候,不在其位了,如果还有人依依不舍于你的离开,念念不忘于你的付出,这才是成功的离开!
当然,以上的感触都只是在心里想想,我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评论自己的前任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没有足够的语言驾驭能力,还是不要涉及为妙。退一步讲,对我而言,有一个糟糕的前任更利于我开展工作,如果拿一个优秀的前任作为参照,大概我做得再好也只是一个尚可,但如果以一个糟糕的前任作为对比,成绩平平也可以与优秀划上等号了。可能会有人指责我的不求上进了,放心,我对自己的要求不会那么低的,我可不希望半年一年之后自己离开的时候也这么黯然神伤!
四十、公司氛围
在衡量一个公司是否足够人性化的时候,对我个人而言,公司氛围应该是一个很大的考核指标,也是对我具有很大吸引力的一种因素。不知道是否是因为大城市的生活压力太大,导致了人际关系的降温,总之我在北京的时候总感觉公司同事之间的那种冷漠。一直很希望同事之间不仅仅只是工作关系,而是可以有朋友的分享、家人的亲切,可惜的是在北京的工作期间,始终找不到这种感觉。即便是在抛开工作的娱乐过程中,也总给人一种不可言表的隔膜感,那种客气是让人感觉距离的言语,那种调侃是刻意修饰的幽默,很多时候参加完这种聚会,反而没有放松的感觉,而透出几分倦意来。
虽然现在所在的不是我喜欢的城市,没有繁华的街道,没有一个昔日的朋友,但是公司同事给我的感觉还是很好的。参加了几次同事之间的饭局,其中有几次是家在当地的同事邀请我们上门吃饭。规模比较大的一次差不多去了公司本部一半的人,很是热闹,那种吃饭的氛围给我一种久违的亲切感。真的,没有上下级之分——我所期待的上班是领导,下班是朋友的关系;没有客气的距离——我所喜欢的轻松氛围;没有刻意迎合的话语——我所自在的说话方式。忽然明白了有得必有失,这里不能给我很好的城市环境,但却能给我比较融洽良好的相处氛围。
我其实是一个在熟悉朋友聚会中比较能闹的人,这种环境喝点酒我一点也不反对,比那种不得已的饭局喝酒要痛快开心多了。借着酒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搞点不大不小的恶作剧,让心情轻舞飞扬一下是一件惬意的事情。板着脸上班其实是一件很让人痛苦的事情,最佳方式是忙碌的时候高速运转,见缝插针地我们也可以开些无伤大雅的小玩笑。活跃的气氛对工作效率而言无疑是一款十分有效的润滑剂。
在我来之前,公司员工一到午饭时间不是自己拿出从家里带的盒饭吃,就是三三两两地去附近的饭馆吃饭。在我到这半个月之后,我们的食堂已经开始正式运作了。雇了一个保姆专门为我们做饭,每到吃饭时间大家坐在一起吃饭聊天的感觉还是很不错的。饭后还可以小小地来一局乒乓比赛(就是本人球技太臭,对不住跟我打的人,老是弯腰捡球)。其实开辟食堂的想法公司一直都有,也有人提议过,但是一直没有人去行动,我来了之后自己也感觉吃饭问题比较麻烦 (个性懒惰,不喜欢做饭——所以自然第二天无饭可带;天天下饭馆,费时费钱且口味太重)所以假公济私了一把,以最快的速度搞定我们的食堂地点、基本设备、做饭阿姨、食堂制度等,看着大伙一起吃饭气氛热闹,还是比较有成就感的。(小小地自我陶醉一下,哈哈)
似乎是个鸡毛蒜皮的事情,但也是因为我喜欢融洽的氛围所以才有积极性去做这件事情,否则,一桌子清冷氛围,还不如自己一个人吃呢。不知道我的感觉有没有道理,相对而言,城市生存压力越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融洽。当生存成本或生活成本提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更容易把更多地眼光放在物质上,而无心关注其他东西;对物质的追逐则必然导致稀缺的资源需要在那么多人之间实现重新分配,所以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必然加剧;有竞争存在的地方就有微秒的关系,看似近实则远——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