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创于1988年的广东唯美陶瓷,是国内规划最大的建筑制造商和销售商之一,近几年来名声鹊起,其“唯美、马可波罗、罗丹、狄安娜”四大品牌畅销国内外,尤其是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的“马可波罗”,品牌价值已经超过10亿元。到底是什么力量促使这个当年濒临倒闭小公司一跃而举成为中国陶瓷行业的佼佼者?不难发现,其成功的背后,文化营销的作用功不可没:
其一,“马可波罗”、“罗丹”、“狄安娜”三个品牌巧妙地运用了历史著名人名,而且这些人都与“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人看品名就联想起这些人,而通过对这些人的了解,反过来又赋予品牌以文化的内涵,更容易产生一种文化的感召和内质的吸引;
其二,当你进入东莞市人民公园,就可以看到长达几十米的“陶瓷展示廊”,上面详细记载了马可波罗当年中国行的主要路线和相关介绍,通过对历史的纪念,给游人传输一种文化交流的信息,在吸引眼球的同时,达到强化自身品牌的目的,可以看出,唯美陶瓷在这方面的思考和手段可谓高明;
其三,在位于东莞市高埗镇塘厦村,兴建占地1000多亩的“中国陶瓷文化城”,以唯美高埗工业园为基础,以陶瓷文化为主线,建造中国建筑陶瓷艺术创作中心、名窑名品大观、中国陶瓷工艺展示中心、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展示中心、艺术陶瓷日用化日用陶瓷艺术化的产业化基地、国际陶艺教育培训中心、当代绝品陶瓷的策划与创作中心等7大功能配套,成为集展示、制造、商贸、旅游、教育与国际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大型国际化陶瓷产业公园,打造引领国际陶瓷艺术发展潮流的“圣地”。
不难发现,文化的真正作用在于渗透,当这种形态到达企业和产品的方方面面时,便会不自觉地成为综合实力的象征。
在人们的印象中,文化是“虚”的,看不见,摸不着,但不可否认,当这种“虚”被赋予了产品的实质属性之后,文化也就有了赖以生存的基础,反过来,产品有了得以升华的灵魂,两者相得益彰,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效果。
作为中国目前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房地产企业,万科的作法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论综合实力,万科并不是中国房地产行业最强的,论产销规模和数量,它也无法与地产界几大“巨头”相比,但为什么就单单万科一家能够获得此殊荣,究其根本,正是文化推动品牌的结果。
优秀的开发商总能准确把握“大气之势”和“细节之美”,大则可以上升到“空而无物”的境界,小则关注到到花草树木位置、阳光明暗程度的细节上。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各家房地产企业都在做文化,而且下足了功夫。教育、旅游、人文、风水、宗教、历史、风俗……无一不被精明的房地产商们所“利用”,但万科在将文化做到极致的基础上彰显了其实力的象征,一句广告语可以为证——“万科地产在**”,“**”可能是北京、上海、武汉,也可能是广州、天津、东莞等,在不同的地方做出这样的效果,开展全国范围内的网络攻势,让人感觉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品牌。当很多优秀的房地产广告都在宣传文案里配上“我们的花草树木、砌砖、砾石、古玩文物、装饰品等都是从**地方专门运过来的,具有极大的不可模仿性;我们关注人文的情怀、人性的情感;我们注重美学的观点、生态的平衡……”之类的诉求时,万科却在此基础上,将对人性的关注表现得更为直白,其中在推出东莞城市高尔夫花园时,有这样一则广告:“业主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然后列举一二,带有极强的灰谐意念,这种主客体角色的置换,给人一种心底的温磬和落到实处的亲切感,虚中有实,实中暗藏着虚晃的影子,将文化营销的品味提高到另外一个高度,此“虚实相生、高度结合”的文化产品,实难为一般企业所能企及的。
毋庸置疑,名牌的背后必然是有生命力的事物作后盾,是能够为大众所认可的产品和文化,若抛弃了这些,“名牌工程”只能是一个空想的理论。
“名牌”两个字意味着文化的发达,昭示着实力的强大,因此,名牌的背后是领导者的坚韧、决策者的毅力、质量和信誉的品质、团队的信仰,是文化和实力的交融,是一个企业综合素质的体现。
“名牌时代”已经到来,当企业家自如运用文化产业,让文化产业衍生出巨大经济能量时,企业综合实力的扩张便实现了实质性的一步,“名牌”已不再是一个梦想,品牌也只咫尺之远。